在彩云之南的会泽县,宝云街道华泥社区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百年制陶技艺的光芒。35岁的邓科满,作为会泽土陶第九代传人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赤诚热爱与对创新的执着追求,精雕细琢,为百年会泽土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邓科满介绍土陶制作技艺。
陶韵悠悠的童年记忆
华泥社区的每一个土陶作坊都像是一部活的历史书,诉说着制陶技艺的源远流长。邓科满的童年,就在这泥土的芬芳与制陶的韵律中悄然展开。
儿时的他,最喜欢看爷爷用那双粗糙却充满魔力的双手将一块块泥土变成精美的陶器。这也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除了制陶,书法、篆刻、绘画也是邓科满童年的重要伙伴。村里的破旧石板、树枝,都可以成为他挥洒创意的工具。这些经历为他未来的陶艺创作铺就了一条充满灵感的道路。
《蓝眼泪》
苏城艺海觉醒传承使命
2010年,20岁的邓科满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告别了家乡,来到了繁华的苏州。在8年的时间里,他沉浸在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与碑刻文化的古朴厚重之中,不断地汲取着养分,同时,宜兴紫砂制陶工艺让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看到了陶艺的无限可能,也意识到我们家乡的土陶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只是这样的底蕴和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邓科满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激动的光芒。那一刻,一个大胆而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回家乡,传承并发展本地的陶艺!
《帝王蓝》
归乡突围坚守传承初心
2018年,邓科满辞去了苏州稳定的工作,回乡创业。这个决定立刻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家人一开始都不理解我,觉得我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却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好机会,回来做这份又苦又累的制陶工作。”说到这,邓科满无奈但又无比坚定,“我是邓伯生第九代传人,传承家乡土陶制作技艺,是我无法推卸的责任。”
回到家乡后,邓科满立即着手创立了挖泥寨砂锅邓陶艺柴烧工作室。然而他很快发现,现实比他的想象要残酷得多:村里仅剩下六七家制陶作坊,而且从业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工艺和设备都十分落后,愿意从事这行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困境,邓科满没有退缩,坚定地迎难而上。
为了恢复和传承古老的制陶技艺,他一头扎进泥堆,四处拜访老匠人,反复进行试验,不断学习和探索。
融合创新绽放土陶魅力
为了让古老的土陶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他还将书法、雕刻、镂空及彩绘等艺术形式融入土陶创作,每一件作品从设计构思到成品出炉,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烧窑时,他更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蓝色是窑变中的极品,想要烧出蓝色陶器,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是基础条件,而温度、泥料、空气(氧气)、装窑位置等都会对最终烧制效果产生影响,可以说蓝色陶器可遇不可求。
从0摄氏度到1300摄氏度,需要五天五夜不间断地加柴,当窑炉内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时最为关键,需要一直守着,邓科满的最高纪录是三天三夜没合眼。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技艺的不断探索,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用自己的双手,赋予了每一件土陶作品灵魂和生命。
为了让会泽土陶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具现代感,邓科满反复琢磨、试验,他成功将土陶从生活实用性带向现代审美性,更将二者巧妙融合。其中,手抓壶“宝瓶”的设计更是融入云南的特有元素和现代人的使用小习惯,让会泽土陶集实用、美观、艺术于一体。
《顽石》
年轻力量汇聚的“土陶复兴”
仅凭邓科满一人的努力,难以改变华泥社区制陶行业的颓势。就在他感到迷茫时,相关部门伸出了援手,通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引领,让土陶行业迎来了转机。邓科满抓住机会开展培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加入土陶制作的队伍中来,为会泽土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今,华泥村的土陶作坊已经增加到60多户,曾经静默的村庄再次热闹起来,窑火熊熊,生机勃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会泽土陶,让孩子们也能感受这份传承了三百多年的传统技艺,邓科满将会泽土陶带进了校园。他走进教室,开设土陶制作课程。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土陶的历史和文化,手把手地教他们揉泥、拉坯、塑形。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土陶制作的基本技能,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邓科满在会泽县工农小学授课。
供不应求土陶成为会泽“文化名片”
如今,邓科满的土陶作品凭借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供不应求。“我希望华泥社区土陶能够成为会泽的‘闪亮文化名片’,让世界都知道我们这里有这么一门独特的技艺。”邓科满满怀憧憬地说。
邓科满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非遗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用热爱和执着,为非遗传承事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未来的日子,邓科满将继续坚守在陶艺创作的道路上,用手中的泥土和心中的热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曲靖融媒特约记者尧婷陈耀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