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赵风华”河北民间文艺活态展演暨“大好河山”张家口文艺精品晋省展上,憨态可掬的面塑“境境”“萌萌”前围满打卡人群,一旁大屏上,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制作的辽代茶文化动画《备茶图》正在沸腾的人潮里演绎着千年前的煮茶仪式。指尖的面团与荧幕的代码,在这场展览中交织成奇妙的二重奏。这背后,是非遗与高校深入对接,进行作品互转的破壁实验,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从动漫到面塑:数字符号的实体新生
“境境身穿红袄,衣襟绣着长城纹样,萌萌着黄衣,头部设计有祥云装饰。”张家口面塑非遗传承人杨海峰手指翻飞,彩色面团迅速成型。今年,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创作了7分钟动画片《大境门开》,生动讲述张家口开放包容的长城故事,如今动画片里的角色“境境”与“萌萌”通过非遗手艺获得了立体生命,传统面塑的写意与动画的夸张在此交融,将地域精神凝为可触的文创产品。
从面塑到动漫:静态文化的活态复苏
传承并非单向流动。张家口面塑非遗传承人程学铭的《备茶图》面塑组像在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完成了神奇蜕变——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应用数字制作技术,让茶道以动画形式“活”了起来。契丹侍女在屏幕上击拂茶汤,尔后手捧茶汤至屏幕边缘,前排孩子下意识伸手去接——那一瞬间,辽代茶香似乎穿透了时空。非遗技艺与数字技术联袂,带给当代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大师工作室里的代际握手
在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口皮大师工作室”内,口皮非遗传承人赵莹正俯身指导学生处理皮料。手指捏起柔韧皮料,皮革的独特气息弥漫在操作台四周,年轻一代在此触摸着张库商道的繁华历史,将新生力量注入非遗传承。在丁建强书法篆刻工作室里,灯光映照着年轻人的专注面庞。刀尖游走于印石的肌理之间,篆刻刀在石面上刻划出沙沙声,他们凝神屏息,以青石为纸,以刀锋为笔,刻下心中对金石美学的初悟。
非遗活态传承的真谛,是让文化在下一代手中新生。当千年前的茶香在代码中蒸腾,当长城故事从面塑娃娃的笑靥里流淌,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成为可感、可创、可生的青春实践。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等待被重新讲述。在数字与指尖的交汇处,燕赵大地的艺术风华正绚丽绽放。(记者翟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