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
大家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她却提出:“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她异想天开,但她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导弹技术还在追赶阶段,尤其是反干扰能力差距明显。
传统思路是增加电子对抗设备,增强抗干扰能力,虽然保守但见效快。
祝学军却不满足于这种“头痛医头”的方式,她想到让导弹在雷达上“隐身”,这听起来像科幻,但她从打水漂的童年经历中获得灵感,结合钱学森的“滑翔弹道”理论,提出乘波体设计,让导弹在大气层边缘滑翔,避开雷达探测。
乘波体设计难度极大,气动外形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材料还要承受2000度高温。
祝学军和团队反复试验,最终采用碳化硅复合材料,解决了材料问题。
1994年,风洞实验首次验证了乘波体设计的可行性。
之后,她优化导弹轨迹,设计出“波浪型”飞行路径,让敌方雷达难以锁定。
经过十多年努力,东风-17横空出世,以10至15马赫的速度飞行,轨迹灵活,难以预测,命中精度达到10米以内。
这款导弹让美国反导系统束手无策,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你觉得祝学军的创新思路是不是改变了导弹技术的未来?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