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吹响号角,决战要来了?
32国对乌军援,俄终于等到东方强援。
这位前总统特朗普最近说他“不偏不倚”,还一口咬定没鼓励乌克兰对抗莫斯科。
可有意思的是,他紧接着就给俄罗斯设了个50天的“最后期限”,放话要是不签停火协议,就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
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其实暴露了美国对俄策略的难处。
特朗普刚上任时还想搞“交易外交”,结果发现俄罗斯根本不买账,双方需求差距太大,俄方希望乌克兰承认领土变化,而乌方却坚持恢复1991年的边界。
折腾了一段时间没什么进展,只能又回到“极限施压”的老路子。
32国对乌援助这事,乍一看挺热闹:美国借着北约的名义给乌克兰送“爱国者”导弹这些装备,德国、芬兰等八个国家出钱买单。
但这里面的门道得讲清楚:美国根本没出真金白银,全让欧洲国家承担费用,自己只负责生产装备和运输。
这是把北约当成了“提款机”,既能让美国军工企业赚钱,又能避开国内舆论的压力。
更巧妙的是,特朗普还把援助和北约各国的国防开支挂钩,要求他们把军费提高到GDP的5%,这一招直接打中了欧洲的软肋。
最近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访俄时,俄方确实送了些防弹衣和无人机,但这更多是象征性的。
真正能影响战局的大国态度其实没变,中国一直强调保持中立,多次公开否认对俄军事援助。
印度虽然增加了俄油进口,但也只是出于经济利益,并没有在政治上支持俄罗斯。
所谓的“东方强援”,目前来看也就是朝鲜这种小规模的互动,根本撑不起“决战”的场面。
现在的局势有点像下棋,各方都在走一步看三步。
俄罗斯这边,梅德韦杰夫直接回应特朗普的威胁是“戏剧化表演”,俄外交部也表示对制裁“习以为常”。
这倒不是俄方嘴硬,而是他们早就习惯了西方的制裁,能源出口转向中印后,经济韧性比想象中强。
乌克兰那边就比较尴尬了,虽然议会第16次延长了战时状态,但前线的弹药补给越来越紧张。
美国暂停援助后,欧洲的产能根本跟不上,乌军现在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甚至把原本用于防御的“爱国者”导弹拆下来当进攻武器用。
说白了,现在的俄乌冲突已经陷入了一种“不死不活”的僵局。
美国想通过军援消耗俄罗斯,但又不想自己掏太多钱;俄罗斯想通过持久战拖垮西方,但经济压力也不小。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更像是给国内选民看的政治表演,而真正能改变局势的,可能还是能源价格波动、欧洲内部矛盾这些深层次因素。
至于普通老百姓,还是多关注下这场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吧,毕竟粮食涨价、能源危机这些问题,可比政客们的口水仗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