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
炸!
炸!”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0日深夜到21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全境展开了大规模报复性轰炸,这次空袭规模创下了近期新高。
俄军共出动了426架无人机和24枚各类型导弹,重点打击了基辅、哈尔科夫等核心城市。
乌克兰国家紧急情况局数据显示,全境15处地点遭袭击起火,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的居民楼和仓库设施损毁严重,救援行动出动了500名人员及150台设备。
与此同时,俄国防部通报在莫斯科州等地击落了74架无人机,其中15架直逼莫斯科市区,导致多莫杰多沃等机场临时关闭,2700余名乘客滞留。
乌军拦截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尽管乌方宣称当晚拦截率超过85%,但实际造成至少2人死亡、15人受伤,基辅6个区受影响。
此次空袭中,俄军大量使用“天竺葵-2”巡飞弹,结合电子战压制乌防空系统。
这种无人机成本仅2万美元,可携带5公斤弹药,通过密集发射消耗乌军拦截资源。
俄军在库尔斯克、罗斯托夫等前沿部署“树冠”-E短程防空系统,其9M340导弹射程达10公里,专门应对中型无人机威胁。
数据显示,俄军近期对乌空袭中,无人机占比已从2024年的60%提升至78%。
尽管乌情报局连续9晚发动突袭,但俄境内防御系统升级使其战果有限。
乌方计划通过采购“数万架”拦截无人机和自研“Sting”反无人机系统扭转局势,但资金缺口和西方援助延迟制约了部署进度。
美国虽宣布恢复对乌军事援助,包括提供“爱国者”系统,但要求北约承担全部费用。
欧盟则在能源领域施压,计划2027年前全面停止进口俄油气。
,这种制裁的实际效力存疑——德国2025年上半年对俄铝制品出口同比增加9%,法国通过土耳其转口的俄石油量增长12%,暴露欧盟内部执行分歧。
与此同时,乌克兰重建会议虽获100亿欧元承诺,但资金到位率不足30%,难以支撑长期防空体系扩建。
这次空袭再次凸显了俄乌冲突的紧张局势,你觉得乌克兰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