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724年冬天,废太子胤礽病重,眼看挺不过去了,叫来身边的太监,说想托句口信给雍

1724年冬天,废太子胤礽病重,眼看挺不过去了,叫来身边的太监,说想托句口信给雍正,他的话说得不多,也不求赦免,只说:“我这罪人能活到今天,多亏皇上的恩情,谢谢你了,老四。”

这一声谢里,三十年的兄弟纠葛、朝堂风浪、父子血泪,全都咽了下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北京城的风雪比往年更刺骨。咸安宫的青砖地上,废太子胤礽蜷缩在病榻上,炭盆里的火早熄了,侍卫们缩在门外呵手跺脚。

这个被圈禁了十四年的男人突然支起身子,叫来贴身太监:“给皇上带句话吧……就说,‘我这罪人能活到今天,多亏皇上的恩情,谢谢你了,老四’。”

太监吓得扑通跪下,谁敢把皇帝叫“老四”?可病入膏肓的胤礽只是笑笑,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少年时的桀骜。

三十年前,谁敢对太子说半个不字?康熙三十五年,二十三岁的胤礽身着杏黄龙袍站在太和殿前,身后是父亲康熙亲手为他挑选的东宫属官。

那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留太子监国,满朝文武都说他办事“如泰山之稳”。

可谁能想到,这个七岁就被立为储君的嫡长子,最后会沦为阶下囚?

胤礽的悲剧,早在他出生时就埋下了种子。母亲赫舍里皇后难产而死,康熙把对亡妻的思念全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

太子读书时,康熙亲自考校功课,太子习武,皇帝站在校场边鼓掌,就连太子发脾气踢翻了弟弟胤禛,康熙也只是轻描淡写说句“少年气盛”。

溺爱像蜜糖裹着砒霜,胤礽渐渐觉得,天下人都该捧着他,包括他的皇帝父亲。

康熙四十七年秋天,木兰围场的帐篷里爆出一声脆响。康熙摔了茶碗,指着跪在地上的胤礽浑身发抖:“朕包容你二十年,你竟想弑父夺位!”

原来十八阿哥病危时,胤礽冷漠的态度已让康熙寒心,更可怕的是大阿哥告发他深夜窥探御帐。

那个曾经手把手教他射箭的父亲,如今哆嗦着写下废太子诏书:“暴戾淫乱……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被废的胤礽像变了个人,他抱着康熙的腿哭求,说绝无谋逆之心,可一切太迟了。

最讽刺的是,真正救他一命的竟是兄弟们的丑态,大阿哥急着要“替父杀弟”,八阿哥结党谋位,反倒让康熙念起太子的好。

复立太子的圣旨颁下时,胤礽跪在乾清宫前泪流满面,可裂痕终究补不回来了。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度被废。这次再没人替他说话,咸安宫的高墙一围就是十四年。

雍正即位后,朝臣们都以为新皇帝会处死这个前朝太子,可雍正只是淡淡说了句“照旧养着”。

没人知道雍正怎么想的,或许他记得少年时被太子踢晕的耻辱,或许他可怜这个失去一切的兄长,又或许他只是需要个“仁君”的名声。

直到1724年寒冬,油尽灯枯的胤礽托出那句“谢谢老四”。没有“皇上”的尊称,没有“兄长”的客套,就像寻常百姓家的兄弟道别。

雍正听到后沉默良久,最后以亲王礼安葬了他,还亲自去灵前祭奠。

这一刻,什么皇权争斗、父子反目都淡了,剩下的不过是两个白发兄弟,一个在棺椁里,一个在棺椁外。

胤礽这辈子,活脱脱是皇家教育的反面教材。康熙给了他最好的师傅、最厚的期望,却忘了教他怎么做人。

那些捧着他的太监、巴结他的大臣,在他失势后跑得比谁都快。倒是被他踢过的“老四”,给了他最后的体面。

这声“谢谢”,谢的不是不杀之恩,是雍正没让他凄惨孤独地死去。

紫禁城的雪还在下,盖住了咸安宫的青砖,也盖住了那段父子相疑、兄弟相残的往事。

后来雍正搞了秘密立储,再不许大清朝出第二个胤礽。可那些藏在“谢谢老四”里的三十年恩怨,终究随着理亲王的棺椁,一起埋进了黄花山的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