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

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震动朝野,外界哗然。有人劝他宽容以归化,他却冷冷一句:“我不能拿几十万百姓的命,去赌他们会不会悔改。”这不是冷血,而是乱世中的铁血担当。 一份折子刚传来,字迹仓促,却句句惊心——“降兵万余,请示如何处置。” 就在前几天,喀什陷了。 清军破城之后,俘虏蜂拥而出,上万双眼睛盯着清军营门,跪着、哭着、喊着要活命。 他们手上有鲜血,嘴上喊投降,营中将官有人看不下去,说留着或许可用,也有人捏着鼻子沉默不语。 左宗棠坐在帐中没说话,只伸手拿起了炭条,在军令本上写了六个字——“降者亦杀,立决。” 一锤定音,这六个字,像是刀子,划破了朝野的幻想,连刘锦棠都愣了半晌。 喀什陷落那天,几乎没怎么打。 城内本就人心浮动,阿古柏早死,他儿子合勒沙不成器,守军军心涣散。 城里有人开了北门,清军压上,没费多少刀枪,清晨天亮之前就控制了内城。 可难题在后面。这不是一般的打仗,这是一锅烂泥,动哪都脏手。 清军一脚踏进喀什,全是烂摊子。敌兵脱甲自缚,匍匐求饶,女人孩子在一旁哭成一片。 城内百姓一边倒热泪欢迎清军入城,一边又躲着降兵不敢靠近——这些人昨天才抢了他们的粮,杀了他们的亲人。 军中有人看出苗头,跑去劝左宗棠:“老将军,这些人都是西域本地的军民,饶他们一命吧,归化之后或许还有用处。” 左宗棠没回头,只冷笑一句:“我不能拿几十万百姓的命,去赌他们会不会悔改。” 这不是狠话,这是战场上活生生剜出来的教训。 两年前,他手下收编了几百名叛兵,用来守肃州外堡。半年不到,夜里倒戈,烧粮劫库,百姓死了两千多人。 在哈密也是一样,降兵表面听话,暗里勾结外敌,致使粮道断绝,前线差点全军覆没。 一次次教训,左宗棠已经看明白了:叛兵降将靠不住,给他们活路,就是给百姓死路。 所以喀什这一回,左宗棠动了杀心。 上万人,日内斩决,无需报批。军法即国法,边疆不容试错。 城西空地挖出数十个大坑,绑着麻绳的降兵一个个跪下,不哭不闹,只是脸发白。他们明白,自己玩完了。 清军一边行刑,一边警告百姓:“乱世不容心软,降将降兵,皆作乱源。” 后续折子送到朝中,引爆了舆论。 有人高呼:“不仁!”有人惊呼:“太过!”有人甚至提笔言道:“可使归化,不宜尽杀,伤天和也。”左宗棠听说后只抬头吐了两个字:“空谈。” 他亲自写回奏疏,句句带火:“阿古柏盘踞十年,流毒数省。其军民多为其胁迫,亦有主动投敌者。若不加惩戒,何以服众?” “军中乱象皆起于降兵,慈悲一时,后患无穷。” “臣无意屠城,然疆场一念之间,不可容心软。” 这一回,清廷虽然震动,但没人真敢弹劾左宗棠。因为战果摆在那里,新疆地归,百姓安堵,喀什再无反复。 有人想过——要是当初左宗棠心软,这上万人若被释放,藏入民间,是否会引来更大乱局?没人敢肯定。左宗棠敢肯定,所以他做了选择。 而他的对手,从未心慈手软过。 阿古柏入侵新疆十年,把这块地折腾得血流成河。从库车到喀什,十年里死了多少汉人?烧了多少官仓?妇女被掳、孩童被杀,百姓流离失所。 左宗棠踏上西域之前,亲自到肃州听民间哀哭,听完之后只说了四个字:“血债要清。” 喀什一战,左右的就是这个账。 杀降,是战争中最沉重的选择。可在当时的喀什,不杀,就是不负责任。 刘锦棠后来写信给人,提及这段时说过:“军令如山,万人皆服。” 杀过之后,喀什三年未起动乱。左宗棠走后,那片地方稳如磐石。 这不是冷血,这是铁血;不是不仁,是不赌命。 左宗棠从不讲仁义道德,也不靠口号收人心,他靠的是决断,是看得清局势。 这一刀下去,是把喀什重新放回了中国的版图。 有人问,这么干,会不会背上骂名? 左宗棠不在乎。他留下那句话后再未更改:“降者亦杀。” 真铁骨,真决断。此后再看左宗棠治疆,兵不过万人,疆土千里稳如泰山。因为人知道:这人说得出杀,就杀得下去;定得了疆,也稳得住民心。 这不是冷血,而是有数。 这不是狠心,而是有底。 杀敌与救民,本就是一体。 左宗棠这一笔,不是写给朝廷看的,是写给后人看的。疆场如棋,一步软,一局输。 参考资料: 《左宗棠全集·奏稿卷》;《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七·左宗棠》;刘锦棠《奏报新疆军事疏》

评论列表

火蓝刀锋
火蓝刀锋 6
2025-07-22 14:02
干得好!左公英明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3
2025-07-22 20:45
现在亦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