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太难看!”浙江,母亲有两个女儿,两套房子,说好了房子一人一套,姐妹俩认为不偏不向,公平合理。为了孩子上学,姐姐提前过户了一套学区房,妹妹就和父母同住在另一套房子里。 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母亲王春花用一辈子心血攒下两套房,只为给两个女儿留点依靠。姐姐刘蕊拿了学区房,妹妹刘婷和母亲同住老房子,看似公平的安排却埋下隐患。母亲去世后,姐妹俩为遗产闹翻,姐姐要求平分剩下那套房,妹妹觉得姐姐得了好处还想再分,争执不下告上法庭。这场家产纠纷揭开亲情裂痕,究竟是法律无情还是人心不足?故事的结局让人唏嘘,引人深思。 王春花的人生就是一部普通中国女性的奋斗史。她出生在1950年代的浙江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连鞋都穿不上,光脚跑去村里的小学读书。长大后嫁了个老实的建筑工人,生下刘蕊和刘婷。丈夫早年因工地事故去世,留下她一个人拉扯两个女儿。她在小镇的服装厂当缝纫工,每天踩着老式缝纫机,眼睛熬得通红,手指磨出老茧。厂里工资不高,她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给女儿交学费、买衣服。晚上回家,她还要洗衣做饭,忙到深夜才能歇口气。 刘蕊是姐姐,性格要强,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后来嫁了个城里的小伙,生了个儿子。刘婷是妹妹,性子温和,没出嫁,一直陪着母亲,帮着做家务。到了90年代,王春花咬牙用积蓄和父母留下的遗产买了两套房,一套在杭州城里,位置好,靠近学校;另一套在城郊,房子旧点但也能住人。她心里盘算着,这两套房就是给女儿们的保障。年纪大了,她身体开始不行,经常觉得累,但还是硬撑着。她常跟邻居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两个女儿都有个安稳的家。2010年,她把城里的学区房过户给刘蕊,帮她孙子上学方便,自己和刘婷住老房子。她觉得自己安排得周到,姐妹俩也能满意。 房产分配的事,王春花早早定下了规矩。她觉得两个女儿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手心手背不能偏。刘蕊的孩子要上学,城里的学区房对她更合适,所以就先把那套房过户给她。房产证办好后,刘蕊带着儿子搬进去,生活渐渐稳定。刘婷没意见,她觉得母亲考虑得公平,自己和母亲住老房子也挺好。那套老房子虽然破旧,墙皮都脱落了,但离母亲的工厂近,刘婷平时还能照顾母亲。 王春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查出癌症后没告诉任何人,自己默默扛着。她不想让女儿们担心,依然每天早起做饭,收拾屋子。刘蕊偶尔过来探望,带点水果,聊几句就走,忙着自己的小家庭。刘婷留在家里,帮母亲买菜、洗衣,日子过得平静但温馨。王春花临终前留了话,希望姐妹俩能互相照应。她去世后,家里只剩刘婷一个人守着老房子。刘蕊的孩子上学顺利,学区房的价值也水涨船高。表面上看,母亲的安排没啥问题,姐妹俩各得一套房,谁也没吃亏。可王春花一走,这份平衡就没了。 王春花去世后,姐妹俩的矛盾彻底爆发。刘婷整理母亲遗物时,翻出一本旧笔记本,里面写着房产分配的安排,字迹歪歪扭扭但清清楚楚。刘蕊却找上门,说老房子是母亲的遗产,姐妹俩得平分。刘婷完全没法接受,姐姐已经拿了学区房,现在还想要一半老房子,这算怎么回事? 刘蕊这边也有自己的说法,她觉得自己家开销大,孩子上学花钱多,生活压力不小。几次沟通没结果,姐妹俩彻底翻脸。刘婷一气之下把事情闹到法院,想让法律给个公道。法庭上,法官翻看了所有材料,发现王春花没留正式遗嘱,只有那本笔记本,但那不算法律文件。按继承法,母亲的遗产得由两个女儿平分。学区房已经过户给刘蕊,法律上没争议,剩下的老房子就成了焦点。 法院最后判了,老房子卖掉,钱平分。刘婷虽然不服气,但也没办法,只能接受。房子很快卖了,买家是个外地投资客,出手麻利。刘婷拿了自己的那份钱,在附近租了个小单间,把母亲的旧物收拾好,摆在床头。刘蕊拿着钱回了城里,生活没啥变化,孩子继续上学,学区房还升了值。姐妹俩从此没再联系,亲情彻底断了线。这事在当地传开后,邻居们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刘蕊太贪,有人觉得法律判得也没错,毕竟规矩就是规矩。 这故事听完,真是让人五味杂陈。一个母亲辛苦一辈子,想给两个女儿留点依靠,结果却换来姐妹反目。房产这东西,本该是家庭的保障,怎么就成了撕裂亲情的刀子? 王春花的安排明明看着公平,可人一走,算盘就乱了。刘蕊拿了学区房还想要更多,刘婷守着老房子却守不住母亲的心愿,法院的判决冷冰冰,亲情却再也回不来。你怎么看这事?是刘蕊太贪心,还是刘婷太较真?法律判得公平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大家一起聊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