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个态度变的太突然了!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突然下达命令,要求美国外交官必须遵守这条原则,那就是,无论哪个国家进行选举,美国外交官一律不准对此发表评论,不要评论选举是否合法,不要评论选举是否公平,不要评论选举是否公正,因为这是他国的事,美国不要干涉! 这条新规美国国务院内部电报已经传遍大使馆和领事馆,虽然标记为“敏感”但非机密,意思就是,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就是别往外讲太多。 看起来,这不像是一次外交礼仪的修订,更像是一场价值观的“刹车”。 几十年高举“民主、人权”大旗的美国,突然选择了闭嘴观战,难免让人觉得,这转身也太干脆了。 早在5月13日,特朗普在沙特的一场演讲中就放风:美国不会再当“西方干涉主义者”,不再去评判别人的治理方式。意思很简单:别人的家务事,美国不掺和,我们只讲利益。 这话放在过去,简直是“外交异端”。但现在美国政府正把这套理念搬上正式舞台。鲁比奥这份禁令,就是特朗普“反干涉主义”路线的实操说明书。 不再输出民主,不再评判选举,听起来像是对主权的尊重,实际上却是美国对自己外交思路的一次“清仓甩卖”:那些鼓吹普世价值的部门,比如人权事务局、国际开发署,已经被系统性重组甚至削弱。 特朗普政府认为,这些机构搞的是“意识形态生意”,跟国家利益没多大关系,甚至成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 《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都明确指出,这项政策是冷战后美国外交的一次根本性转向。 几十年来,美国通过各种方式插手别国选举,从中美洲到东欧,从非洲到东亚,打着“自由选举”的旗号,推动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力量上台。现在,主动收手,不能不说是一种反常。 但反常背后,也是现实逼出来的选择。 近几年,美国在选举问题上的“双标”早已引发不满。支持的国家选举,再烂也能被吹成“民主进程”;不喜欢的政权,哪怕程序完备也要被质疑“操控选票”。 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自己选举乱象不断,从大选争议到国会骚乱,民主灯塔的光芒早已黯淡。 而在国际上,类似的选择性干预也屡屡引发争议。比如特朗普政府在欧洲问题上,时常站台右翼领导人,公开批评德国、法国的执政方针,甚至指责他们“打击虚假信息”的举措是压制言论自由。嘴上说不干涉,行动却并不退场。 这也正是新规颁布后争议不断的原因之一。不少批评者认为,美国此举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选边站”,只是少了些口号,多了点算盘。 也有人担心,这种一言不发的做法,反而给了那些本就不透明的选举以“默许”的空间。 从执行层面看,政策已经开始落地。7月初,美国驻苏里南大使馆发布祝贺新总统上任的声明,全文只提“强化伙伴关系”和“区域稳定”,完全没有提到该国选举是否公正。 这一做法与5月国务院曾公开称赞该国“自由透明选举”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外交风格的转变,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美国不再主动出头“评判是非”,也不再当“选举裁判”。 但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真的退出了全球政治博弈?恐怕还言之过早。 从实际效果看,这项政策或许会让美国在一些国家眼中变得“更容易打交道”。 特别是那些价值观不同、但资源或市场重要的国家,比如中东的一些君主制国家,美国此举就像是递出一张“免评卡”,为加强合作扫清了舆论障碍。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未来某国选举真的出现严重舞弊,甚至引发地区动荡,美国是否还能坚持“不评论”?一旦美国利益受损,这条禁令是否还会生效?这些都将是现实的考验。 在这场“闭嘴外交”的背后,美国其实是在悄悄做减法:减掉那些容易引发矛盾的价值输出,减掉那些不必要的道德高地,只留下最核心的利益合作。 对外,少说话,多做事;对内,收紧权力,集中决策。 但这个减法,能不能换来加法般的效果,谁也无法打包票。政策的初衷或许是为了避免外交尴尬,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变成沉默的共谋。 信源:外媒:特朗普政府指示驻外外交官勿评论外国选举 参考消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