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陈云认为,“要求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是不可能的,是空想:这不符合辩证唯物论,也不符合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意见"。毛主席曾经说过,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他说,“我死了,如果后人能够给我以‘三七开’的估计,我就很高兴、很满意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国的威望,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起来的。陈云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谈毛主席的功绩及其深远影响,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很重的份量,对维护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起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毛主席一生都在为革命奋斗,他老人家对“人“的认识极为深刻。回想当年,抗日战争眼看就要打赢了,那会儿说到眼下的局面,毛主席讲过一段话,意思很实在:我们党在大革命和内战那两段,确实吃了不小的亏,伤筋动骨。可吃亏归吃亏,也不是啥都没落下,留下来的是宝贝。啥宝贝?就是人!大革命失败后,剩下的人不多,但个个都是宝贝疙瘩。这宝贝不是金子银子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比金子银子还珍贵得多,分量重得多。等到解放战争那会儿,他这个想法就更明确了,干脆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句话后来非常有名。 毛主席能说出这个话,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他带着队伍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见识。咱党领导打的仗,那是经历了太多太多次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面还有硬碰硬的抗美援朝。每一仗,都把这道理刻深了一点。 到了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困难更大了。鬼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武器技术都比我们强太多了。咱们有啥?主要就是“小米加步枪”,吃的靠老百姓省出来的小米,武器是老套筒、汉阳造,重武器少得可怜。可就是这样,硬是打了八年,靠着无数战士和老百姓的艰苦卓绝,硬是把鬼子的飞机大炮给熬垮了,打跑了。这里头多少场恶仗?平型关、台儿庄、百团大战……哪一场不是靠战士们豁出命去、靠老百姓支持才拼下来的?解放战争也一样,敌人背后有美国人撑腰,要钱给钱,要枪给枪,军队人数也多,武器装备更是强出一大截。但结果呢?还是我们赢了。 淮海战役,六十万对八十万,硬是打赢了,靠的是啥?是战士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更是几百万支前民工推着小推车把粮食弹药送上前线。抗美援朝,那更是直接跟世界上最强的美国军队打。他们天上飞机,地上坦克,火力猛得能把山头削平。咱们志愿军战士呢?一口炒面一口雪,一把步枪加手榴弹,靠着严密的纪律、灵活的战术,尤其是那种为了祖国和人民敢于牺牲一切的精神,愣是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推回了三八线。 这一场接一场的打下来,毛主席那个“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判断,就越来越让人信服了。光有先进的武器不行,关键是掌握武器的人。人要是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有了那股劲儿,就是胜利最根本的保证。再厉害的武器,也得人来操作;再坚固的堡垒,也得人来攻破。人的意志和精神垮了,再好的装备也是一堆废铁。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琢磨透了,毛主席特别看重人本身的力量,看重怎么把人心里那股劲头调动起来。再加上咱党在各个时期制定的方针政策都切合实际,能团结大多数人,这样上下一心,再强大的敌人也能打倒,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个胜利本身,也更让毛主席认定了,要把人培养成更好、更有力量的样子,这个方向是对的。 革命胜利了,国家建设开始了,毛主席关于培养人的想法也更加系统和明确。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篇重要文章里,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把受教育的人,培养成在品德、智慧、身体几个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最终要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成了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到了1958年,他在另一篇叫《又红又专》的文章里,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个意思。 他说,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很重要,但光有这个是不够的。“红”指的是政治方向、立场、觉悟,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拥护社会主义;“专”指的是精通业务,有真才实学。这两样东西,看起来像是两头,实际是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搞政治工作不能空谈,要落脚到实际的经济和技术工作上;搞经济、搞技术,也得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这就叫“又红又专”。“红”本质上就是品德的要求(德),“专”就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智、能),再加上“体”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思想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成了衡量人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