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5年,66岁的秦桧病逝。高宗赵构长吁一口怒气,拔出了靴中的匕首说:“从今以后朕再也不用在靴子里藏刀了!” 1155年11月的一天,临安城寒风凛冽,秦府大门紧闭,内宅传出一阵阵低沉的呻吟与狂喊。 已经66岁的秦桧,病入膏肓、神志混乱,口中不断呼唤着一个个早已冤死的名字,岳飞、施全、张宪、韩世忠,这些昔日的抗金将领,此刻仿佛化作冤魂,围绕在秦桧床前索命。 他满面泪水,反复念叨着“莫须有”,指甲嵌入掌心,嘴角抽搐着,像是想说些什么,却只剩含糊的低语,几个时辰后,秦桧气若游丝,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消息传到皇宫,高宗赵构久久凝视着厚厚的一封病故奏报,眼神复杂,他缓缓坐下,脱下靴子,从里面抽出一把薄如蝉翼的匕首,冷冷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这不是一句随口的感慨,而是他内心深处长达十九年的压抑与恐惧的释放。 秦桧从1131年被任命为宰相,直到1155年去世,整整十九年,是南宋政坛名副其实的“铁腕人物”,他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将皇帝都逼到靴中藏刀的存在。 这位宰相,借着绍兴和议中“首相不得擅罢”的条款,牢牢锁死了自己的权位,平时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心狠手辣,他的权势之大,远超一国宰相该有的边界。 在朝中,秦桧党羽遍布,卖官鬻爵成风,据说一个地方小差遣,都要花上数万贯才可能买到,寿礼更是收得毫不避讳,一送就是几十万贯,连太学生都敢讽刺他“人欲横流”。 他还设立密探,监视百姓言论,稍有不敬者,非流放即入狱,连御史章夏都被迫闭口,朝堂上人人自危。 可怕的不只是他的权力,而是他背后的复杂背景,对于赵构来说,秦桧既是臣子,也是枷锁。更像是一把贴着喉咙的刀。 秦桧早年曾向金国建议“立傀儡皇帝”,后来被俘又释放,身份成谜,高宗始终怀疑他是金国安插的棋子,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废掉皇位,尤其是在绍兴和议签订后,秦桧与金人交涉频繁,高宗心中更不安。 秦家不仅掌控禁军,还染指史局,秦桧的亲信秦熺主掌国史编修,岳飞的战功被删得七零八落,秦埙更在科举中舞弊,企图让相位实现世袭,高宗看在眼里,不寒而栗。 为了保命,高宗不得不使出非常手段。他不信任何人,连夜宫都设重兵把守,连寝殿的灯都不敢熄。 最离谱的是,他的靴子里,藏了一把匕首,随时准备自保,一个皇帝,活得像个逃命的囚徒。 而且岳飞之死,是秦桧一生最大的黑点,也是高宗最难启齿的秘密,1142年,议和谈判卡在一点,金兀术说,“岳飞不死,谈无从谈。”秦桧立刻明白对方的意图,转身向高宗请示,赵构沉默良久,终于点了头。 就这样,岳飞父子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最终在风波亭被赐死,从表面看,是秦桧一手策划。 但实际上,没有高宗的默许,他什么也做不了,这是一场政治交易,用忠臣的性命,换取皇帝的安稳。 秦桧晚年,权欲更甚,他不仅调兵不奏皇帝,连朝政人事都要过问,试图架空皇权,他甚至设想“加九锡”,这在古代是篡位的前奏。 1155年,他病重之际,仍不肯放手权力,临终前,他罗织了一份长达53人的“谋反名单”,其中包括赵鼎、张浚等老对手,甚至连一些年轻文官都被牵连。 但天不遂人愿,秦桧病势恶化,那份名单还未送达,高宗已经提前得知消息,主动出手,一夜之间,清洗了秦氏家族。 秦桧死后,高宗第一时间下令,秦熺、秦埙等人全部致仕,秦桧推行的“经界法”彻底废除,秦家财产没收,党羽清除,可以说,一口气憋了十九年,终于彻底释放。 秦桧死后,朝中终于开始拨乱反正,1163年,宋孝宗即位,他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封“鄂王”。 人们在岳飞墓前铸上铁跪像,两侧跪着的,正是秦桧夫妇,每逢清明,百姓前来唾骂,甚至有人用油炸面食做成“桧”形状,称为“油炸桧”,寓意“吃了这对狗男女”。 1206年,宋宁宗更将秦桧的谥号从“忠献”改为“谬丑”,彻底打入历史耻辱柱。 甚至在金国灭亡后,岳家后人孟珙率军北伐,凯旋时特意去秦桧墓前,用粪尿浇墓,以泄心头之恨。 历史并没有遗忘这个奸臣,也没有放过默许一切的高宗,虽然赵构善终,活到81岁,但后人始终批评他“纵奸杀忠”、“苟安误国”。 信息来源: 《秦桧是如何发迹的?》——澎湃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