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经方!
人体有一套非常精密的运行系统,不仅不会照书生病,还虚实夹杂、病因和变证繁多,治起来非常棘手。但医圣张仲景能执简驭繁,抓住主要症状,治疗一系列病症。
比如,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可以停留在人体许多部位。水停留在上焦,就会出现头晕;水停留在中焦,就会出现心下痞、心悸、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马上就吐出来;水停留在下焦,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停留在皮肤,就会出现水肿、湿疹;水还可停留在肺、胃……
但是,医圣张仲景却可以用五苓散治疗以上病症。五苓散: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桂枝6克,猪苓10克(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五苓散虽然名为散,但临床常用水煎作汤剂,作散剂则需将五味药捣为散末,每次服6-10g。
我们从能量层面来解读这个方子:
第一梯队,重用泽泻为君药,用泽泻甘淡之味来渗湿利水,让水饮从小便出。归胃经,故胃中有停饮常常用泽泻。
第二梯队,用猪苓、茯苓为臣药,协助泽泻,加强利水渗湿的效果。猪苓不仅利尿作用强,还能滋阴解渴,要是需要利尿的同时还有口干口苦等症状,常常都用猪苓。茯苓,药性平和,利尿常用它,茯苓还常用于停饮导致的心悸、心跳。
第三梯队,用白术、桂枝为佐药。一方面,白术偏温,入胃经,通过健脾来运化水湿,以土制水。另一方面,通过桂枝温阳化气来利水,并且通过外散风寒把风寒散出去了,毛孔才能顺利开放,毛孔一开,水在体内就不是真空状态了,就容易往下走。就好比,厕所堵住了,用搋子按压并拔出后,厕所就通了,这就是中医提壶揭盖法的原理。
整个方子5味药,以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特别的是,五苓散不只是单纯的在利水,还通过健脾、温阳,促进脾的吸收、肺的布散,把有形的水化为无形的水。
通过拆方,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知道这个方子的原理了,但尽管知道原理了,相信很多朋友还是不会用这个方子,毕竟五苓散的治疗范围实在是太广了。
五苓散的典型症状为微热口渴、小便不利,伴有汗出、呕吐、心悸、癫眩、泄泻、头痛、水肿、头晕眼花。
其中,口渴,包括口渴而不喜饮水或喜热饮、消渴或烦渴、喝水即吐、胃中有振水声;小便不利,包括小便量少之排尿时间短、排尿次数少、尿液色黄或混浊,小便不爽之欲尿而不得出、排出无力、尿细如线、尿道疼痛灼热、
如果按病名来判断,那就更多了,以下病名供大家参考:
1.水逆证
口渴想喝水,但喝了水又会吐出来。因为水停在中焦,阻遏阳气,阳不得气化水津,水津不得上呈,这种情况下,会想喝水。但是,胃里边本身就有水,两水不相容,就会出现喝了就吐这种情况。
2.水泻
大便稀、如水,而小便黄短。可见于夏秋季的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等。
3.水胖
可见于虚胖型的肥胖患者,多伴有浮肿、腹泻以及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尿酸等。
4.糖尿病
五苓散可治疗消渴、小便不利,原文为“微热消渴者”“烦渴者”“汗出而渴者”“渴欲饮水”,与糖尿病的烦渴、多尿相同,原文为“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5.痛风
痛风多由饮食肥甘鲜美导致,患者多怕热、多汗、腹泻、口渴,与五苓散的治疗范围一致。
6.慢性肝病
可用于慢性肝炎之腹泻、面黄、舌淡。如果有轻度黄疸,加茵陈蒿;如果是重度黄疸,加赤芍;如果有肝硬化,合当归芍药散;如果有腹水,合真武汤、牛膝等。
7.顽固性头痛
原文为“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8.眼病
可用于玻璃体混浊、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比如,假性近视,是因为水饮停留在头部,水为阴,易袭阳位,导致眼睛内部肌肉不能正常收缩,用五苓散,可以把水邪排出去。
9.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患者,不仅口干、眼睛干涩,同时伴有浮肿、大便不成形、舌胖有齿痕、口干腻等。是水饮停在上焦,阻遏阳气,阳不得气化水机,水不得上呈,服五苓散后,口内津液常常会增加。
10.口腔扁平苔藓
可用于粘膜白明显水肿、色淡、充血不明显、舌胖大边有齿痕的患者。
11.分泌性中耳炎
常常合小柴胡汤治疗以鼓室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12.皮肤病
可用于皮肤湿疹、水疱,伴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多汗等。比如皮肤湿疹,就是水饮停留在皮下。
13.晕车
一说到晕车,每个人都不陌生,很多人以为晕车没办法治疗,但其实晕车大部分是因为上焦有水,一乘车颠簸,就容易吐出来。在乘车前喝一次五苓散,这次乘车就会减轻或者不晕了。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临床应用远比我列的还要多,但是不建议大家看病名去套方子。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还是应该从症状入手,只要是微热口渴、小便不利,就可以考虑使用五苓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