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0岁的男孩,其实是“披着铠甲的小小孩” 跟10岁男孩相处,懂这3点就够了:不较

10岁的男孩,其实是“披着铠甲的小小孩” 跟10岁男孩相处,懂这3点就够了:不较劲、会“装傻”、敢放手 家有10岁男孩的父母,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前一秒还跟你勾肩搭背说“妈妈你最懂我”,后一秒就因为你多问了一句“作业写完没”,立刻翻个白眼摔上房门;明明个子快赶上你了,却会突然抱着你的胳膊撒娇要吃棉花糖,转头又对着玩具车严肃宣布“这是我的领地,不准入侵”。 10岁,是男孩从“小屁孩”迈向“小大人”的关键节点。他们像个矛盾体:既渴望被当作独立个体尊重,又离不开父母的兜底;既想证明自己无所不能,又会在碰壁后偷偷抹眼泪。和这个阶段的男孩相处,太强硬会激起他的逆反,太纵容又容易让他失去边界。试试这三个“不费力”的相处模式,或许能找到彼此都舒服的节奏。 不较劲:把“我说了算”换成“我们聊聊” 10岁男孩的字典里,“反抗”是高频词。你让他穿运动鞋,他偏要踩凉鞋出门;你提醒他睡前别玩玩具,他偏要把机器人藏进被窝。其实他不是故意跟你作对,而是在用这种方式试探“我能自己做主吗”。 朋友小林分享过一个故事:儿子非要在冬天穿单薄的校服外套上学,说“同学都这么穿”。她没像以前那样吼“冻死你活该”,而是蹲下来问:“你觉得穿这个够暖和,是吧?那我们要不要带件厚外套放书包里?如果中午觉得冷,就穿上;如果不冷,放学再带回来。”儿子愣了一下,居然点头同意了。那天放学,他主动把厚外套拿出来:“妈妈,下午真的有点冷,我穿上了。” 跟10岁男孩较劲,赢了道理,输了信任。不如给他们留一点“试错空间”:允许他在选择题里做决定,在可控范围内承担后果。当他发现“我的想法会被认真对待”,反而会减少对抗——毕竟,被尊重的孩子,没必要用叛逆刷存在感。 会“装傻”:让他觉得“我比你厉害” 10岁男孩特别爱说“我知道”“你不懂”,哪怕他说的是错的。这时候与其纠正“你这不对”,不如顺着他的话“装傻”:“哦?原来是这样?你快教教我!” 邻居家爸爸是个“技术盲”,却把儿子培养成了小帮手。家里网络断了,他会喊儿子:“你帮爸爸看看,是不是又按错哪个键了?你上次修的时候特别厉害。”儿子立刻像个小专家一样跑过来,边捣鼓边讲解“这个是重启键,那个是信号键”;组装书架时,他故意拿着说明书皱眉:“这图看得我头都晕了,你能看懂吗?”儿子接过说明书,居然真的对照着一步步拼好了。 男孩在“被需要”里才能找到自信。与其时刻提醒他“你还差得远”,不如偶尔“示弱”:让他教你玩新游戏,让他帮忙规划周末的出行路线,让他负责检查家里的门锁。当他意识到“我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那份自豪感会比任何表扬都更能激励他。 敢放手:把“你不行”变成“我相信你” 10岁男孩总爱说“我自己来”,但很多父母忍不住插手:“你叠的被子像咸菜干,我来”“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看我的”。久而久之,他会真的觉得“我确实不行”,要么变得依赖,要么用“我懒得做”掩饰自卑。 作家李月亮曾说:“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来’。”给10岁男孩放手的机会,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在他身后做好“安全网”,却不提前扯住他的翅膀。 可以从生活里的小事开始:让他自己整理书包,哪怕作业本折了角;让他自己安排写作业的顺序,哪怕刚开始会手忙脚乱;让他自己处理和同学的小矛盾,哪怕他回来会哭着说“没人跟我玩”。 你要做的,不是在他跌倒前铺好路,而是在他站起来后说一句:“刚才那个坎,你自己跨过来了,挺厉害的。” 这份“我能行”的底气,会比任何道理都更能支撑他往前走。 他们会故意装作不在乎你的拥抱,却会在你熬夜时偷偷给你盖毯子;他们会吹嘘“我一点都不怕黑”,却会在关灯后悄悄把脚伸到你的被窝里。这个年纪的男孩,用坚硬的外壳包裹着柔软的内心,用故作成熟掩饰着对陪伴的渴望。 不必纠结于“他怎么突然不听话了”,也不用焦虑“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就像种子要破土时总会摇晃土壤,10岁的男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宣告:“我在长大哦。” 试着慢一点,等一等,用他需要的方式托举他——既不把他拽回怀里,也不把他推得太远。毕竟,最好的相处模式,从来不是“你要变成我希望的样子”,而是“我看见你本来的样子,并且为你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