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本该是韩国文化财厅的“大考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韩国设定的“端午祭申遗补充证据”提交截止日,就这么静悄悄地过去了,韩国官网连个公告都没发,网友翻遍文化财厅的公告栏,只找到一条2023年的旧新闻,内容还是“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证据”,这哪是准备申遗?分明是“文化版拖延症”晚期患者! 韩国申遗的“翻车”操作,其实早有先例,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当时就引发中国网友集体吐槽“端午明明是我们中国的,怎么成韩国的了?”韩国赶紧解释:“我们申的是‘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不一样!” 结果一查细节——挂艾草、吃五色饭、祭拜山神……这些习俗和中国南方端午几乎一模一样,连“端午”这个名字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这次教科文组织要求补充证据,本质是让韩国证明“江陵端午祭”有独特的韩国基因,而不是“中国文化的韩国版”,可韩国倒好,截止日到了连份像样的报告都拿不出来,网友调侃“韩国文化财厅的办公室里,怕不是堆满了‘文化小偷’的奖状? 韩国申遗“交白卷”的消息一出,全球网友集体开启“吃瓜模式”,中国网友翻出历史资料:从屈原投江到龙舟竞渡,从挂艾草到吃粽子,端午的起源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连韩国古代史书《三国史记》都记载“端午祭源于中国”。 日本网友也来补刀“我们日本的端午习俗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至少我们没说是自己的发明!” 更尴尬的是,韩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吐槽,有学者直言“申遗不是抢注商标,得有真材实料,拿不出证据,只会让韩国文化在国际上更没面子,”还有网友讽刺:“以后韩国申遗,是不是得先写个保证书,‘我保证这是原创,不是偷的’?” 韩国这些年申遗的“操作”,总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从端午祭到汉字申遗,再到最近争议不断的“儒学书院申遗”,韩国似乎陷入了一种“申遗焦虑”,好像不申遗,文化就要消失了一样。 但文化传承靠的是真心热爱,不是靠联合国的一纸证书,你硬说端午是韩国的,可老百姓连端午的起源都说不清楚,这申遗有什么意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