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李幼斌曾说,2005年拍摄《亮剑》,张桐扮演我的勤务兵,也就是魏和尚,他年轻,却会抢戏,想出名费尽了心思,我跟张光北在前面演戏,他就在后面晃来晃去的,吸引眼球。”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张桐在剧组里一向显眼,从第一天进组起,他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他不是最有名的,也不是资历最深的,但他仿佛总有办法站在镜头边缘,又或者在人群中以一种并不刻意却无法忽视的方式占据视线。 无论是对剧本的研读,还是排练时的肢体动作,他都显得格外积极,甚至有些过于主动,他会频繁向导演提建议,会在别人还在酝酿情绪时先喊一遍“来,我试一下”,有时连一些群众演员的调度他也要插手一句。 有人暗地里说他爱出风头,但他完全不在乎这些眼神,甚至因为这种态度和副导演闹过两次小别扭。 张桐不是专业出身,他没有舞台剧的履历,也没有科班训练的证书,在踏进这部剧组之前,他只是一家文工团的小提琴手,业余时间爱看电影,也常跟着电视模仿人物说话。 演戏这件事在他脑子里酝酿了多年,却一直找不到机会,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陪朋友去剧组试镜,结果朋友落选了,导演却觉得张桐身上有一股子“不是演员却非得演”的劲,给了他一个试戏的机会。 这一试,他就被留下来了。成为演员对他来说不是转行,而是撞开了一扇封闭多年的门。他太兴奋了,连进组前晚都没怎么睡,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剧本读了三遍,甚至用手机录下自己对着镜子练习的样子。 导演让他演一名冲锋陷阵的年轻战士,这种角色没有太多复杂的情绪,但对体力和爆发力要求极高。他没有多想,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在每一个镜头里表现自己。 有一场戏,他需要背着“伤员”冲出战场。剧本设定中,“伤员”是由李幼斌饰演的一位连长。导演本来只想让张桐象征性地抬一下,再靠剪辑完成连贯镜头,但张桐完全没听。 他在导演还没喊开拍前就已经冲过去把李幼斌背起来,结果一声“开始”刚落,他竟然就那么硬生生地背着李幼斌跑遍了整个拍摄现场,从主镜头跑到辅机,再转回主位。 全场一度哗然。摄影师甚至来不及调焦,副导演张着嘴愣在原地。李幼斌显然没料到这场“即兴”,身体晃得厉害,但又不能喊停,只能紧紧抓住张桐的肩膀,跟着这个疯了一样的年轻人在镜头前完成了这场“突击战术演练”。 拍完那一刻,全场都静了三秒,紧接着导演喊了一句“过了”,气氛才恢复。李幼斌坐在椅子上喘了几口气,看着张桐什么也没说,只是点了点头。 那一刻,张桐站在原地汗水把衣服浸透了,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扬。他知道自己赌赢了。然而在这之前,他的人生并不顺。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被要求脚踏实地,父母觉得艺术是浪费时间的东西,希望张桐能找个稳定职业、早些结婚。 他提起想去演戏这事的时候,父亲一句话就把他怼了回去:“人家吃这碗饭是要有天分的,你就拉拉琴吧,别想那些没边的。”母亲虽然没说什么,却也没表现出支持。 张桐那段时间常常自己一个人躲进琴房,对着镜子练台词,用耳机把家人的话隔开,生怕一不小心就动摇了。 他偷偷报了几个表演班,用存款买了便宜的摄像机拍短片投稿,他知道这条路不会有人为他铺垫,他只能靠自己硬闯。 这部剧是他第一次站上真正的镜头前,在剧里他没有台词最多,也不是主角,但他几乎每一场戏都咬牙坚持到了最后。 他跑得最快、摔得最狠,甚至有一次因为爆破点偏移,他被土浪掀翻,脸上蹭破了皮,也没有喊停,剧组里渐渐开始有人注意到这个不服输的新人。 剧拍完之后,片子一播出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时正值军事题材热播期,观众对血性、真实的表现特别买账,而张桐这个“从炮火里蹿出来”的角色一下子就被记住了。 没有宣传资源,也没有明星光环,观众却在弹幕和评论里不断问:“那个背人跑全场的小兵是谁?”有人翻出花絮,看到他从未中断的奔跑镜头,才知道那一幕不是排练,而是真实的一条“意外发挥”。 媒体开始关注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新人演员,采访他的时候,他仍旧用着有些紧张的语调回答问题,却能讲出整场戏拍摄背后的每一个细节。 他不懂包装,也没团队替他说辞,他就把他真实经历的一切摆上台。有人说他运气好,但更多人看到的是他从一开始就想做一个演员的坚定。 (主要信源:《人物》栏目——演员张桐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