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王志向朱迅求婚的时候,朱迅问王志 “你有病吗?” 王志 “除了牙齿有点毛病,其他

王志向朱迅求婚的时候,朱迅问王志 “你有病吗?” 王志 “除了牙齿有点毛病,其他地方都非常健康。” 谁知,朱迅又问了王志一个问题:“婚后我可以不洗碗吗?” 王志一时间无言以对。 这个看似突兀的开场,藏着朱迅走过的漫长道路。1990 年,17 岁的她拖着行李箱离开北京,在东京的语言学校里啃着冷饭团,课余时间要去居酒屋洗杯子,手指泡得发白。 最累的时候,她同时打三份工,凌晨结束便利店的夜班,迎着晨光赶去上课,课堂上困得直点头。 后来考上亚细亚大学,为了凑学费,她接下清洁厕所的活,戴着橡胶手套跪在地上擦瓷砖,那时她没想过,多年后会在央视的聚光灯下笑着说起这段经历。 22 岁那年,体检单上 “血管瘤” 三个字让她在异国的医院走廊里蹲下来哭,手术同意书要自己签字,麻药生效前,她给家里打电话,只说 “一切都好”。 这场病让她明白,健康不是理所当然,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愿意共担风雨的人。 王志的牙齿问题,是早年在湖南湘乡的山区采访落下的。 上世纪 90 年代,他在湖南电视台跑社会新闻,为了拍好一篇关于乡村教师的报道,在海拔千米的山村里住了半个月。 每天跟着老师走两小时山路去上课,啃冷红薯当午饭,牙齿被硌得隐隐作痛也没当回事。 后来做《东方之子》的主持人,熬夜备稿是常态,咖啡喝得凶,牙龈反复发炎,直到一次录制时突然牙痛难忍,才去医院做了根管治疗。 他对朱迅说 “除了牙齿都挺好”,不是敷衍,是他对自己身体的清醒认知。 这个在镜头前犀利提问的记者,在生活里向来实在,从不会用漂亮话掩饰瑕疵。 2003 年的央视春晚彩排后台,朱迅刚结束《正大综艺》的录制,累得靠在墙角吃盒饭。 王志拿着采访提纲走过,看到她饭盒里的青菜炒得有些焦,顺口说 “食堂的师傅今天失手了”。 这是他们第一次正经说话,此前只在台里的大会上远远见过。 真正熟悉起来,是 2005 年朱迅父亲住院,她在医院和演播厅之间两头跑,整个人瘦了一圈。 王志听说后,利用自己跑医疗口积累的人脉,帮忙联系了协和医院的专家,还提着保温桶去病房送过几次汤,里面是他母亲教的湖南煨汤方子,说 “病人喝这个补气血”。 他做这些时,从没想过要以此换取什么,只是觉得 “应该帮一把”,这种不带目的的善意,恰恰戳中了朱迅最柔软的地方 —— 她见多了锦上添花,却少见这样雪中送炭的真诚。 “婚后我可以不洗碗吗?” 这个问题背后,是朱迅对婚姻细节的朴素期待。 在日本独居时,她连油烟机都要自己拆下来清洗,回国后照顾生病的父母,更是把家务全包了。 她不是懒,是渴望一份不用事事逞强的关系。王志愣了一下,随即说 “我来洗,不过我洗的碗可能没你干净”,这句带着自嘲的回答,让朱迅笑出了眼泪。 后来的日子里,他家的厨房总是他系着围裙的身影,朱迅偶尔想帮忙,他就把她推出厨房 “去歇着,主持人的手是用来握话筒的”。 2007 年朱迅查出甲状腺癌,手术前一晚,王志在病房里给她读菜谱,说 “等你好了,我给你做剁椒鱼头”。 她化疗掉头发,他就陪她去买假发,还开玩笑说 “这个棕色的显白”。 那段时间,他推掉了所有采访,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医院送饭,车筐里装着保温桶和一本她喜欢的诗集。 同事们说他 “把工作都丢了”,他却说 “工作可以再找,家人只有一个”。 朱迅康复后重返舞台,在《星光大道》的录制现场,提到王志总会说 “他是我的后勤部部长”,语气里的依赖藏不住。 他们的家在央视附近的老小区里,没有奢华的装修,客厅的书架上摆着两人获得的奖杯,旁边是儿子画的全家福。 周末的时候,王志会带着朱迅去口腔医院复查牙齿,她则陪着他去菜市场,在人声鼎沸里挑他爱吃的辣椒。 有次采访中,主持人问朱迅 “后悔当初问那么直接的问题吗”,她笑着看向台下的王志 “不后悔,因为真实才能长久”。 王志在台下举了举手里的水杯,那是他特意给她带的温水,知道她嗓子不好。 从 “你有病吗” 到 “我来洗碗”,这两个看似平常的问答,藏着婚姻最本质的模样。 不是风花雪月的誓言,而是柴米油盐里的体谅;不是完美无缺的伴侣,而是愿意接纳彼此不完美的真诚。 就像朱迅在书里写的 “好的婚姻,是你知道我的软肋,我懂得你的难处,然后一起把日子过成暖烘烘的样子”。 参考来源:朱迅出随笔集回顾"我的前半生"辟谣癌症复发传闻2018年05月08日07:48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