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资治通鉴》记载的413位宰相中,超过60%不得善终;那些被誉为“算无遗策”的谋

《资治通鉴》记载的413位宰相中,超过60%不得善终;那些被誉为“算无遗策”的谋士,结局多是身首异处 这组数字像把钝刀子,割在两千多年的官场上。商鞅变法强秦,最后被车裂在咸阳街头,百姓争着分食他的肉;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却在赵高的陷害下,被腰斩于市,临刑前抱着儿子哭“想回上蔡牵黄狗”;连诸葛亮推崇的“王佐之才”荀彧,只因反对曹操称魏公,就被赐了个空食盒,逼着他服毒自尽。 宰相的位置,看着是金銮殿上的座椅,实则是刀尖上的位置。汉武帝时的公孙贺,被任命为宰相时吓得跪地哭嚎,说“臣资质平庸,恐不能胜任”。后来果然应验,他儿子贪赃枉法,连累全家被灭族,连汉武帝的亲女儿阳石公主都被卷进去砍了头。为啥?因为宰相离权力太近,皇帝的心思要猜,百官的小动作要防,稍微踩错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谋士的日子更难。他们像棋盘上的棋子,有用时被捧上天,没用时随手就扔。陈平给刘邦出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刘邦称帝后却猜忌他“盗嫂受金”;贾诩帮曹丕夺嫡,事成后却闭门不出,连儿子娶媳妇都找普通人家,生怕被冠上“结党”的罪名。最惨的是杨修,就因为猜中了曹操“鸡肋”的心思,被当众砍了头,罪名是“扰乱军心”,其实不过是碍了曹操的眼。 这些人不是不够聪明。商鞅制定的法律细致到“弃灰于道者被刑”,李斯写出的《谏逐客书》能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杨修的才思连曹操都自叹不如。可他们算得准天下大势,却算不透帝王心。汉景帝时的晁错,力主削藩,明知会得罪诸侯,还是说“不如此,天下不安”。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为了平息诸侯怒火,亲手把晁错绑到刑场,穿着朝服就被砍了头。 有些时候,“算无遗策”反而是催命符。韩信在垓下之战布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可他对着刘邦说“臣将兵多多益善”时,脖子上的刀就已经磨快了。朱元璋的谋士刘基,能掐会算,帮着打天下时说“先灭陈友谅,后除张士诚”,句句应验。可天下安定后,他仅仅因为说“瓯江有王气”,就被朱元璋记恨,最后死得不明不白。 也有少数人能全身而退。张良帮刘邦夺了天下,却整天修仙炼丹,说“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最后得以寿终正寝。郭子仪历经四朝,平定安史之乱,却故意让家里的大门日夜敞开,任人参观,连太监都敢在他面前撒野。有人骂他窝囊,他却说“我家儿孙满堂,若闭上门,别人随便一句‘谋反’,我们全家都活不成”。 这背后藏着个残酷的道理:权力场上,“有用”是把双刃剑。皇帝需要你时,你的智谋是“辅国利器”;不需要你时,你的智谋就是“心腹大患”。就像范蠡劝文种时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话传了两千多年,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地往坑里跳。 王安石变法时,把司马光、苏轼这些反对派贬到外地,自己的亲信吕惠卿却反过来陷害他,说他“欺君罔上”。王安石罢相后,在南京的半山园里种菊花,看着满地金黄突然明白:变法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权力漩涡里,没人能全身而退。他后来写“不畏浮云遮望眼”,可那些遮眼的浮云,恰恰是他自己招来的。 读《资治通鉴》里这些人的故事,总觉得像看一场场重复的戏。同样的位置,同样的算计,同样的结局。倒是那些没留下名字的小官,守着一县之地,教百姓种桑养蚕,活到白发苍苍,反而成了人生赢家。或许,真正的“算无遗策”,不是算准别人,而是算清自己——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假装糊涂。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史记·李斯列传》、《汉书·公孙贺传》、《三国志·贾诩传》#资治通鉴# #古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