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新开设!首届“碳中和”专业大学生学什么,去哪里?

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一个名为“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碳中和”)的新专业也将迎来第一届大学生。

翻开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碳中和”引发“碳”圈关注,这是该专业首次亮相,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3所高校率先获批设立。

近年来,“碳储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新兴“碳”专业已成为报考热门。那么,新开设的“碳中和”专业有何特色?高校开设新专业有哪些考量?它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为何设立?

人才缺口倒逼专业创新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金融、能源、制造、教育等各行业对“双碳”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激增。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其人才缺口达近百万人,而现有从业者仅约10万人,这一巨大供需矛盾催生了“碳中和”专业的诞生。

在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毛新平向教育部提出要建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范围来看,各个高校都没有“碳中和”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已经是年产3000万辆汽车的大国,通过技术创新,使材料制备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最终到零碳材料,这需要有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参与。

此外,“双碳”领域对于管理、咨询等岗位的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多数从业者没有专业的背景和经验,远跟不上行业的低碳发展需要。

毛新平认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聚焦产业和社会层面,新专业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关键技术开发、再到企业的管理运营、碳经济和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

“在学科设置上,传统专业设置往往聚焦单一工序或特定环节的低碳技术,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从产业链、流程工业乃至区域发展的‘大系统’思维。”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员汪水泽说道。

因此,亟需设立一个全新的“碳中和”专业,培养具备碳中和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低碳关键共性技术的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以填补巨大缺口。

新专业学什么?

跨界交叉,融合能源、环境、经济等领域

“既懂流体力学,又懂《巴黎协定》,还会写AI碳监测代码......掌握绿色魔法的背后,是一颗贯通从技术到政策,从科学到人文的最强大脑。”这或许是对新专业较贴合的描述。

一般来说,“碳中和”专业是交叉工程类专业,涉及能源、环境、材料、经济、人工智能,主要课程包含碳排放监测预评估、碳基物理化学、碳减排技术、碳汇与生态修复等核心内容。而不同的学校结合学科优势与自身特色,培养计划也不相同。

在北京科技大学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仿真教学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正在与同学们探讨钢铁行业碳排放的问题。

据了解,北京科技大学为新专业量身打造了“碳中和创新班”,面向全国招收50名学生,完成学业后,将授予材料科学与工程(碳中和)或冶金工程(碳中和)学位。

毛新平介绍,“碳中和”专业以“低碳设计、绿色制造、循环再生”为主线,不仅关注冶金、水泥等高耗能流程工业的工艺改进,也聚焦材料创新、循环经济领域的关键技术。此外,深度融合计算机、环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优势学科,面向流程工业推动交叉融合创新,设置可持续材料和低碳冶金两个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流程工业类与专业应用类五大类。

坐落于西南地区的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属重点高校,在冶金、环境等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积累深厚,尤其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方面有长期研究,对于新专业的跨学科整合有优质的学科基础。

得知专业获批的那一刻,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主任张鹏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新专业的申请筹备持续了两年多,过程漫长且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凸显特色就是挑战之一。

“筹备过程中,凝练专业特色、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是学院一直在探索的目标。两年多来,全院教师们围绕新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进行反复讨论、调整,也和北京两所高校建立了密切交流,共同探讨取经。”张鹏告诉记者。

“经过审慎考量,最终确定新专业要同时体现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冶金工程是学校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冶金的环境污染治理中,我们坚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多位教师在有色冶金过程污染物去除研究上颇有建树,碳中和专业的设立需要匹配冶金的行业特色。”张鹏说,“从区域上来说,云南是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特色显著,专业设置也要体现区域特色,在环境学科基础上开展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固碳研究。”

“具体课程安排上,会教授学生工业过程的基本原理,聚焦生态系统保护与碳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固碳机制。同时,充分考虑就业前景,开设碳管理类课程,碳核算、碳交易知识都是重点。”张鹏解释道。

就业前景如何?

前景广阔,有多维度的选择

当前,全社会追新逐绿的步伐加快,对于“碳中和”的求学求职热不断攀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正加速适配。

一位致力于企业技术减碳的受访者告诉记者,目前“双碳”专业相关人才分为三个维度:顶层设计层面、技术研发层面和碳经济管理运营层面,主要分布于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门、试点履约企业、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等。

“绝大多数从事碳管理的人员,是从环保、能源等领域转行过来的,对最新标准、市场交易机制、减碳技术和趋势了解不足,补充专业人才是大势所趋。”该受访者还表示,“碳中和”专业毕业的人才可以去新能源企业大展身手,从事技术研发或系统优化;还可以去钢铁、化工行业,助力低碳工艺革新,开展碳足迹核算;或从事碳交易、碳资产等相关工作。

毛新平认为,未来10年内,相关产业对“双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井喷状态。庞大的市场需求与迫切的产业升级需求,为碳中和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极为广阔且层次高端的就业平台。

“中钢集团、五矿集团、宝武集团、中国碳交易所等重点企业,每年在‘双碳’技术研发、碳咨询、碳管理、碳评估和碳金融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超过3万人。”他举例道,为打通产学研链条,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专业还依托“钢铁工业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宝武集团等20余家校地校企产教融合基地,将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培养环节。

目光转向西南,云南省《“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打造中国最美碳中和省份”的目标,对“双碳”人才的需求兼具紧迫性和地域特殊性。

“云南是绿色能源大省,水电、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全国领先,对新能源技术研发、智能电网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在有色金属等高碳行业转型过程中需要低碳工艺、碳捕集技术人才。此外,云南森林覆盖率65%以上,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林业碳汇、湿地管理等方向人才更为紧缺。”张鹏进一步分析。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个开设‘碳中和’专业的高校,针对性培养本土化人才,助力云南抢占低碳技术高地,推动西南地区低碳产业发展,是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也是云南从‘资源大省’向‘绿色强省’转型的关键一步。”张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