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方丈去世风波:生前生活细节被扒,奢侈用度引热议 五台山方丈去世后,那几张照片炸出的闲话 李大姐蹲在自家小卖部门口择豆角,手机"叮"地跳出来条推送。她点进去扫了两眼,突然直起腰喊隔壁修车铺的老王:"哎,你看这个!五台山那老方丈,屋里摆的紫砂茶壶,看着就不便宜啊!" 老王手里的扳手刚放下,凑过来看。照片里禅房收拾得齐整,靠窗的案几上摆着套紫黑相间的茶具,旁边盘子里还放着几块稻香村的点心。底下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有人说"出家人用这么讲究的东西,怕不是假修行",还有人把灵堂里的鎏金香炉也扒出来,说"这得值多少钱"。 "不能吧?"老王摸了摸后脑勺,"我前年去碧山寺烧香,见着过达云方丈。那老爷子穿的僧袍袖口都磨白了,给香客指路的时候,腰弯得跟弓似的。" "谁知道呢,"李大姐划着屏幕,"现在这世道,披着僧袍捞钱的还少吗?" 这话被来买酱油的张奶奶听见了。老太太七十多了,每月初一十五雷打不动去碧山寺上香,当下就急了:"你们可别瞎传!达云师父不是那样的人!" 张奶奶颤巍巍从布兜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裹着张泛黄的收据。"去年我家老头子住院,掏空了家底。是师父悄悄让知客僧给我塞了五千块,说'念佛人不看急难,还算什么修行'。这钱到现在我都记着,打算今年秋收了就还上。" 李大姐和老王面面相觑。正说着,村里开民宿的小周骑着电动车路过,听见这话插了句:"我刚从镇上回来,人家寺庙都发公告了。那茶具是二十年前一个老香客送的,说是当年师父帮他寻着失散的孩子,人家感激得不行,非要留下。" "那点心呢?"李大姐追问。 "嗨,"小周笑了,"上礼拜我带客人去还愿,就见有人提着点心匣子往供桌上摆。香客自己愿意供奉,师父总不能扔了吧?再说那鎏金香炉,我爷说他小时候去烧香就见过,是老物件了。" 这话没压下闲话。第二天一早,李大姐去镇上赶集,听见菜摊老板们正议论:"听说了吗?那方丈月生活费才两千块,还不如咱村打工的。" "真的假的?"有人咋舌。 "千真万确,寺庙账目不都公示了吗?"旁边卖猪肉的刘叔接话,"前两年大殿漏雨,他把自己祖传的袈裟都当了,凑了三万块修屋顶。那袈裟听说还是明代的呢。" 李大姐心里咯噔一下。她想起去年冬天,五台山下大雪,电视里报道说有个僧人匿名给南开大学贫困生捐了六十万。当时她还跟人说"这和尚肯定有钱",现在想来,那新闻里说的"天津某僧人",可不就是达云方丈吗? 正愣神呢,张奶奶提着一篮新摘的核桃走过来,往她筐里塞了几个:"丫头,别听那些没影儿的话。师父圆寂那天,好多受过他恩惠的人都去了。有个拄着拐杖的小伙子,说是师父资助他读完大学的,在灵前磕了三个响头,哭得站都站不住。" 李大姐捏着手里的核桃,壳上还带着新鲜的纹路。她打开手机,想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正好刷到达云方丈生前的视频。画面里老和尚坐在台阶上,给一群孩子讲经,阳光透过松针洒在他脸上,皱纹里都是暖意。有个小娃问:"师父,您有宝贝吗?" 老和尚笑了,从怀里掏出颗玻璃珠,在阳光下晃了晃:"这算吗?香客给的,说能避邪,我留着给你们玩。" 底下新冒出来的评论渐渐变了风向。有人说"惭愧,昨天没看全就骂了人",有人贴出自己受助的凭证,还有人翻出方丈典当袈裟的收据照片,红戳子盖得清清楚楚。 傍晚收摊时,李大姐把手机里那条带节奏的推送删了。老王凑过来说:"刚看新闻,南开大学的学生自发在网上给方丈建了个纪念馆,好多人留言呢。" "嗯,"李大姐应着,往塑料袋里装了两包刚炒的瓜子,"明天我去趟五台山,给师父烧柱香。顺便把张奶奶那五千块的事儿,问问知客僧怎么还。" 山脚下的风卷着落叶掠过,碧山寺的钟声隐隐传来。灵堂里的鎏金香炉还在,只是供桌上换了新的素点心,是山下村民们你一篮我一筐凑的。知客僧在整理香客名单,忽然发现本子上多了行歪歪扭扭的字:"以前瞎说了话,对不住师父。——李淑芬" 暮色漫进禅房时,那套紫砂茶具还摆在窗台上。月光落下来,在茶盏里盛出一汪清辉,像极了老和尚生前常说的那句话:"人心这东西,得照全了才看得清。" 后来李大姐总跟人说,那几天的闲话就像山上的雾,看着浓得化不开,太阳一出来就散了。只是经了这档子事,她再刷手机时,总会多划两页才说话——谁知道一张照片背后,藏着多少没说出来的故事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