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最近说的话,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他居然公开讲,美国给印度加多少关税都行,前提是必须比中国低10到20个百分点。 中美你来我往打了几年贸易战,美国关税这把刀没收过。中国这边被加税加得不轻,动辄25%、30%的税率压在头上,很多外企开始琢磨:还要不要继续留在中国? 这时候,印度就凑上来了。莫迪摆出一副“你们来我这儿,成本更低、市场也不小”的姿态,推“印度制造”,搞“人口红利”,甚至直接讲:美国你加我税没关系,跟中国比低个10到20个百分点就行。 这话一出,外资听着挺受用。看起来,印度像是要在中美之间捡个大便宜。 但听清楚了,这不是“你别对我加税”,而是“你对中国加得更狠点”。这哪是谈合作?分明是摆明要当“替代者”。 但“替代”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 2025年,印度就开始在多个领域对中国下手。钢铁先开刀,加了12%的保障关税,还特意强调中国不在“豁免名单”里。 看着像是在保护本国产业,实际上是在试图逼中国企业让位,让位给谁?当然是印度本土厂商,还有美欧的订单。 可问题是,印度的产业链真扛得住这种“保护”吗?比如那批波音订单,原本是想借着“去中国化”接盘的。 现在倒好,中美5月忽然达成联合声明,彼此削减115%的关税。美国又开始从中国进货了,印度这边刚刚“保护”起来的市场,转头就被边缘化。 最尴尬的,是印度自己基建项目都开始吃不消。孟买高铁项目用的冷轧钢,80%原本来自中国。 印度一加税,每公里成本立刻涨了45万美元。你说这是“对外强硬”?其实是“对内拔筋”。 靠打压中国换发展,这条路走不通。 莫迪当初敢放那番话,是因为他赌美国不会轻易放过中国。可偏偏,就在印度加税动作频频的时候,中美突然握手了。 5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一出,美国不但没继续加税,反而开始降税,恢复正常贸易。 这一下,印度的节奏全乱了。本来以为能趁中美交恶捡便宜,现在发现人家和好了。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而美国转头就对印度动手了。7月初,对印度汽车零部件加了25%的关税,直接打击了28.9亿美元的出口。 莫迪政府气得不轻,立刻放话要报复。商工部长戈亚尔甚至公开讲:“不谈利益平衡的合作,不如不合作。” 莫迪最开始说“美国加我税没关系”的,最后却是被美国税打疼了的。 眼见在美国这边吃了瘪,印度也不傻,赶紧找下家。于是,莫迪把“全球南方”这张牌打了出来。 他先是访问五国,再抛出“战略自主”的白皮书,意思很明确:我不站队,我要做老大。 印度外长苏杰生还计划访华,五年没来,现在突然要来,这信号也不小。 有学者就解读得很直白:印度意识到,靠美国不靠谱,还是得回头找中国,起码在“去美元化”、贸易本币结算这些事上,大家有共识。 说到底,印度这一波操作,其实是试图在大国之间找“缝隙收益”。但这年头,缝隙越来越小,风险却越来越大。 “替代中国”这事,真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的。产业不是货物,说搬就能搬? 很多人一提起“脱钩”,就以为企业一夜之间能从中国搬到印度。但现实是,产业链不是集装箱,说走就走。 中国几十年打下的基础,供应链整合程度、物流效率、基础设施、技术人才,印度要赶上,没20年都难。 就拿制造业来说,中国那是“全能型选手”,从原材料到成品一条龙。印度这边,很多高端零部件还得进口,甚至还要从中国进。 你说你加中国的税,那你自己的产品也得涨价。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脚,是拿石头砸自己工厂。 更别提,印度的“软环境”也不理想。工会强势、劳资纠纷频发、土地审批流程复杂,哪样不是企业的“心头大患”?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莫迪再怎么喊“印度制造”,真正大规模转产的企业,还是少数。 莫迪那句“你对我加税可以,但得比中国低”听着很自信,其实背后是深深的不安。他知道,印度工业基础薄,想要快速崛起,必须靠外力。而美国,是他押的宝。 可问题是美国也不是慈善家,你想借他打压中国,他转头也不会手软对你。这场博弈,印度想当“第三方受益者”,结果可能是“两边都不讨好”。 现在回头看,莫迪这番话既是“战略布局”,也是“豪赌一把”。可赌局还没结束,牌面已经变了。 中国不需要通过抬高别人来证明自己,只要我们稳定发展、保持供应链优势,那些想靠“替代”发财的国家,迟早会发现,真正无法替代的,不是低价,而是效率与体系。 世界很大,选择很多,但真正能支撑全球制造的,至今还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