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次被气的够呛!他们的顶级科学家藤岛昭,居然带着核心技术连夜组团投向中国,他还放出话来:一定要助中国登顶全球科技巅峰! 在日本一位国宝级的科学巨匠,毕生成果曾是无数人的指路明灯,一夜之间却被同胞斥为“叛国者”。这背后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2021年8月,年过七旬的藤岛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随即在日本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对于普通人来说藤岛昭这个名字或许陌生,但在科学界他是不折不扣的顶尖人物。 作为光催化领域的权威,他与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的“本多-藤岛效应”,不仅革新了水净化与空气治理技术,更被全球科学家引用超过十几万次。他也因此荣获日本科学界最高荣誉“日本奖”,还曾担任东京理工大学校长,地位崇高。 可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为何会毅然放弃在日本的一切,选择中国作为他科研生涯的新起点?问题或许要从他的故乡日本寻找答案。二战后,日本在军事研发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到2004年,其国防预算累计已高达5万亿美元。 钱就那么多,流向了军备,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科研项目自然就捉襟见肘。藤岛昭曾直言,日本的科研环境就像一潭死水,想做点大事总感觉手脚被捆住。实验室设备老旧,连买瓶试剂都要精打细算。 更要命的是日本科研界暮气沉沉,人才流失严重。自2000年以来,日本的科技投入逐年下滑,科研论文和专利产出也大不如前。在这种氛围下许多科研人员心灰意冷。 其实早在2019年,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就将部分研究转移到了美国,理由与藤岛昭的处境如出一辙。离开似乎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而另一边的中国则是另一番景象。过去几十年中国将科技教育置于国家核心战略,科研投入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对环保技术的高度重视,与藤岛昭的光催化研究方向堪称不谋而合。这片土地不仅有解决污染问题的迫切需求,也为他的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舞台。 众多中国高校中,上海理工大学的邀请最显诚意。校方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数亿元,为藤岛昭团队专门建造了一栋现代化的科研大楼,配备世界一流的设备和充足的经费,并请他执掌新成立的国际光催化研究院。 不过打动这位科学家的,远不止这些。他与中国的缘分,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来中国高校交流,结识了大批中国学者,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文化。 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多达38位是中国人,不少人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亲自开车为一位家境贫困的中国留学生送去生活用品,这份关怀,让那位学生铭记一生。他相信,选择中国,不仅能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生根,更能为全人类造福。 2021年8月30日,藤岛昭率领一支超过40人的团队,正式整体加入了上海理工大学。更让日本科技界震动的是,他还将自己压箱底的光催化核心技术,一并带到了中国。 面对日本国内“忘恩负义”的骂名,藤岛昭的回应很简单,他认为科学家的使命是解决问题,不应被国界束缚。他常说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既然是教师,就该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无论国籍。 来到中国后,藤岛昭的研究迅速开花结果。他不仅向公众科普“永不脏的衣服”和“不起雾的玻璃”等神奇技术,其研究成果也很快应用到了实际场景中。 无论是汽车、军舰还是飞机,他的光处理技术都能让玻璃表面时刻保持光洁如新。团队还研发出一款激光设备,能从源头阻断蚊虫繁殖,为控制由蚊虫传播的疾病提供了全新思路。 最让他感到满足的,是他的技术被用于治理太湖的蓝藻污染,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他由衷地感叹:“在这里,我能感觉到自己的研究真正在改变世界。”他的到来,不仅带动了中国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热潮,也以他的人格魅力,促进着中日两国民间的交流与理解。 藤岛昭的故事既是他个人的抉择,也是全球科研生态变迁的缩影。科学本无国界,正如爱因斯坦从德国远赴美国,其成果最终造福了全世界。当一个国家的科研环境无法再支撑顶尖人才的理想时,他们流向有机会、有资源、有尊重的地方,几乎是一种必然。 与其指责所谓的“背叛者”,日本方面或许更应该反思,是什么让自己的沃土变得贫瘠。说到底科技竞赛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眼界的较量。对人才而言,哪里能实现价值哪里就是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