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死后,给他上庙号成了一个特别令人头疼的问题……孝宗拿不准,大臣们更拿不准。历史上和赵构情况类似的有个刘秀,还有个司马睿。所以大臣们打算以这两个人为参考给赵构定个庙号。 赵构驾崩后,庙号称啥?这可绕哭了宋孝宗和朝臣。参考东汉刘秀、东晋司马睿,按理选“祖”还是“宗”?争论比战场还激烈,悬念迭起,见下文。 帝王死后,庙号代表一生评价。当赵构于1187年驾崩,朝廷一片哀恸,却在祭拜之余卡在一个字上——庙号用“祖”还是“宗”?孝宗不得其辈,礼部、太常寺经典纲领也拿不准,这场讨论比战场还激烈 。 追思仪式中,群臣谨慎阅读礼仪。孝宗面容凝重,孝服尚未褪去,仍显南渡宫廷的沉重气氛。群臣拈出两个历史模板:一个是曾救汉室的刘秀;一个是偏安南方的司马睿。这两个例子成了讨论焦点 。 刘秀被追尊为“世祖”,开创东汉二次纪元。功高盖世,复兴汉室,没争议。与之相比,司马睿继承晋室,在建康偏安一南,实际权柄不大,从无北伐,庙号为“中宗”。 赵构与二者的差异清晰:既非像刘秀那般“打天下”,也非像司马睿那样偏安无功。 然而重建宋室的事实摆在眼前。他从商丘起兵,抵御金军,在杭州南方撑起“大宋”,虽说没有亲率百万大军北伐,但保住宋室江山。如何评价?朝臣吵开了锅。 礼官尤袤代表主流派,分析庙号规定:开创之功用“祖”,继承守业用“宗”。目前赵构虽中兴宋室,却无“打天下”那种开国力度。朝廷议论混乱,祭祀程序一推再推,一次次延后。 孝宗虽身为当朝帝王,仍摆出“先讨群臣意见”的姿态。这场讨论成了朝堂热点,也成一代君臣最尴尬的“庙号大辩论”。 大臣们先论刘秀出身布衣,依靠己力复兴汉室。有“大功铸就祖号”的先例 搜狐。洪迈就是代表,他提出赵构若比照刘秀,应配“世祖”。理由之一,二人都从南方起兵救宋;其次,“世祖”官显重于“宗”,有助巩固正统话语 。 对面尤袤代表典型派则有五点反对理由:一,称“祖”得先有开国之功;二,“祖”若用多了会冲击先祖秩序;三,称“祖”可能引发后代权力争夺;四,宋朝未濒临灭亡重建,而是迁都偏安;五,称“宗”的历史用法更为广泛稳妥 。 朝中气氛一度紧张。有人翻出晋祚谱系,指出司马睿虽中兴,却称“中宗”。南宋也应效仿,不称“宗”稳妥 。有人更拿出祖制史料,说“子为祖、祖为宗”有昭穆次序之理,不能打乱谱系。 孝宗在危机处理上的那步棋令人称奇:他默许朝臣争吵,把场面弄成公开辩论会。朝堂上,礼部、太常寺轮番呈文。孝宗半坐不动,让他们自说自话。最后,他决定听从主流意见:赵构庙号定为“高宗”。高宗字眼中规中矩,既保尊荣,又保谱序。 随即,孝宗下诏,全体朝臣覆命:“高宗,实为中兴之主,宗治则重,祖号恐悖常轨。”祭典照此执行。各地报生祝贺,儒学团体一致表态,但并非人人满意。 少数儒臣嘀咕:“若真称世祖,也不过是名实难符。不如今朝这样平衡。”争论没有清场,历史留下这一幕:庙号争论,奔竞比战况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