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歼20,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有人说,是歼20拯救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性命和尊严,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当一架歼-20从头顶的万米高空划过,别说地面上的人们根本无从察觉,就连美军引以为傲的E-3预警机,也亲口承认想逮住它的踪迹非常困难。 这种让对手头疼的实力,在今天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如果时间倒退二十年,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那会儿,我们的天空主力还是歼-7和歼-8,最好的也就是基于苏-27平台的歼-11。而太平洋对面,F-22已经横空出世,用“4S”标准给全世界的空军上了一课。 什么叫代差?就是我们内部曾极其悲壮地推演过一个战术:到底要用几架歼-8,才能用命堆掉一架F-22?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更别提“81192”这个编号,它像一根针,刺痛了整整一代人,也彻底点燃了我们的决心。 我们不能永远指望用牺牲去换尊严。国家要生存,天空要安宁,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王炸。 于是,在2002年,一个代号“歼-20”的项目悄然立项。 没人知道这九年里,我们的工程师经历了什么。我们只知道,2011年1月11日,成都的天空,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身影。 当时,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盖茨还有一个预测,表示中国人2025年前搞不出五代机。 而歼-20的首次试飞,就狠狠地打了他的脸。 这不仅仅是一架飞机的起飞,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集体“飞升”。工程师们扔掉了成堆的图纸,直接上全三维建模,搞无纸化设计。 这次,我们的机身用的不是传统的钛合金,而是大面积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它的强度是钛合金的三到五倍,重量却轻得多。 有了这身“钢筋铁骨”,歼-20才能在航展上秀出“小半径急转”和“旱地拔葱”这种暴力美学。在实战中,这意味着它能硬扛9G甚至更高的过载,在狗斗中把对手死死咬住。 而它那标志性的鸭翼布局,加上一套极为复杂的飞控系统,更是让这个被军迷称为“八翼天使”的大家伙,拥有了不输战斗机的灵活身手。 当然,光能打还不够,得能藏。隐身涂层、功能材料、减少雷达反射的结构设计,这些都只是基础操作。真正的效果是,它能在对手的眼皮子底下执行任务,而对方的雷达屏幕上一片干净。 歼-20从来也不是独行侠。它装备着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盯着好几个目标。尤其还有着数据链系统,能随时跟预警机、无人机、地面站“开黑”,把战场信息实时共享。 有些型号的歼-20甚至自己就是个“群主”,能指挥歼-10C、歼-16和无人机小弟们一起上,把单挑变成群殴。 从2016年珠海航展的初次亮相,到2017年朱日和阅兵的正式列装,再到2018年开始战备巡航,歼-20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如今,这把利剑已经高密度部署在了南海、台海等方向,装备的都是空军的“王牌部队”,飞行员个个都是“金头盔”级别的精英。外媒估算,它的数量早已突破了200架。 所以,回到开头。今天我们能拥有这份让对手沉默的实力,是因为我们曾深刻体会过仰望别人时的无力。 从仰望F-22,到用歼-8去换,再到歼-20的出现,我们彻底打破了别人妄图构建的“空中封锁圈”!
信源 :战力跃升守护山河!首飞14周年 歼-20还在升级2025-01-11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