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武汉街头的煎饼摊主捡到2个女婴,他终生未娶,二十年后,女儿们成了博士和军医,谁料女儿大学毕业后,亲生父母却找上门! 武汉煎饼摊主1992年捡到两个女婴,在街头起大早圆了两个孩子一生。20年后,女儿成博士和军医,当真是命运反转。刚大学毕业,亲生父母忽然出现,一个决定让血缘和养育之间爆发冲击。 1992年春,武汉某街头,一名姓张的煎饼摊经营者照常守摊,生意火爆。清晨人潮涌动,妈妈们带着孩子匆忙赶路。就在此时,两个同一年龄、包裹紧实的婴儿被人放在摊前。 张摊主抬头,孩子的哭声刺耳,却没人认领。丈夫在旁一言,他上前抱起孩子。典型政策导致女婴被遗弃,这一幕浸透了当时社会背景。张摊主夫妻迟疑,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在武汉发生,弃婴在公交站、火车站、菜市场都有。两人面面相觑,最终带回家照看。 最开始小心翼翼,怕耽误张摊生意,但几个亲戚帮手很快接受了这两个孩子。摊位旁堆满她们的奶粉、衣物,无论煎饼翻面还是火候掌控,总能隔空感受到婴儿哭叫。张家当时已近不惑之年,没小孩。孩子到家未满一月,邻里见惯常说:又好又聪明。那年是中国正式允许国际收养女婴之年,境况在全国各地大量发生。 张摊主从未想过放弃。夫妻商定一个秘密:两个孩子从此成为家人,名字简单,没有外人刺绣那种冠礼仪式。只有家人,偶称“老大”“老二”。 时间慢慢走,街上的煎饼香没断过,两个女孩从咿呀学语站稳到蹒跚学步。摊主把孩子抱在旁边,油香里混着童年的笑声。每当路过熟客,都说“小两个也来摊子”?忙碌的生活被这对女婴点亮。 1998年,孩子上幼儿园,张家把她们送去社区学校。乡土味浓,每天趁摊位歇口,张摊主就赶去幼儿园接送。学前班孩子们比着“这两个都是你?”她笑点点头,不多言,眼里是宠。 女孩们渐显不同性格。老大文静,爱看书;老二外向,爱跑跳。年幼时体检发现营养正常,医生夸张主育得好。张家努力节约,每餐肉类占了一定份额,确保孩子们健康长大。 2005年,高中填志愿,两个孩子成绩突出。老大考入华中科技大学,主修生物工程;老二选了武汉军医大学,梦想成为医生。张家仅用一个煎饼摊赚取生活开销,却毫无怨言。邻居感叹:这摊子撑起两人一个光明未来。 这期间,国际社会对武汉弃婴问题开始注意,媒体报道铺开。美国国内出现“1992年武汉街头一位煎饼摊主收养双女”的传闻。两位女孩未成年,这些讯息尚未影响家庭生活。 2012年,老二毕业进入军校,老大获奖去国外深造。那年张家人生步入另一个阶段。两个孩子成了“博士潜力生与未来军医”,从煎饼摊旁跑出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