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感动到了!”山东济南,一女子开车看到路边有个男孩淋着雨走路,女子立马停车,给男孩送了一把伞,经过询问才得知男孩要走7公里去爸爸那里,女子没嫌弃他身上的雨水,让男孩上车,她直接免费把男孩送过去,网友: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上了一堂正能量满满的教育课! 七月的济南,暴雨说来就来。天空黑沉沉的,豆大的雨点砸下来,郑女士开着车,雨刮器摆到了最快频率,也只能在玻璃上勉强划开一道清晰的口子。 就在这片模糊的视野里,一个瘦小的身影突然闪了进来。她下意识一脚急刹,车身在积水中顿了一下。人行道上,站着一个男孩,背着一个看起来很沉的书包。 校服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连胸前的红领巾都成了暗红色。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往下淌,睫毛上挂着水珠,裤脚和鞋子里早就灌满了水。 郑女士心里咯噔一下。她推开车门,一股夹着雨水的冷风瞬间灌了进来,半边身子立刻就湿了。她没管这些,径直走到男孩面前,把自己的伞塞到他手里,话说得又快又急:“快打上!” 谁知男孩不但没接,反而警惕地后退了一步,眼神里全是防备。这种反应让郑女士愣了一下,也让她冷静下来,她放缓了语气,尽量温和地解释:“阿姨不是坏人,你看这雨……”僵持了几秒,男孩才迟疑地伸出手,接过了伞。伞撑开的一瞬间,他紧绷的肩膀似乎也松弛了一些。 “你要去哪儿?”她问,男孩低着头,声音带着哭腔:“去工厂找我爸爸,还有七公里。家里没人,我怕他着急。”一个孩子,独自在暴雨里走七公里,这念头让郑女士想都没想就做了决定。“上车,阿姨送你,”她说,“这么走,天黑了也到不了。” 男孩猛地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光,可随即又暗了下去,窘迫地说:“我身上都是水,会把你的车弄脏的……” 一个陌生人的善意,和一个干净的车座,在现代社会里,后者的分量有时重得惊人。郑女士却笑了,她拍了拍副驾的座位,话说得干脆利落:“车脏了擦擦就行,人冻病了可不好修。” 这句话彻底打消了男孩的顾虑。他坐进车里,身体挺得笔直,小心地把湿透的书包抱在怀里,尽量不碰到任何地方。郑女士打开暖风,又从包里找出一条干毛巾递过去,车厢里很快暖和起来。 男孩紧绷的身体也终于放松了,慢慢讲起自己的情况:爸爸在工厂上班,平时都是自己回家,今天联系不上,一时心急就想自己走过去。 郑女士安静地听着,还细心地提前联系了男孩的父亲,告诉他孩子马上就到。七公里的路,在雨中显得格外漫长,可车里的气氛却很安稳。 车到工厂门口,男孩的父亲已在焦急地等待。看到儿子从车上下来,这位工人师傅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劲儿地道谢,还掏出钱来硬要塞给郑女士。郑女士摆摆手,什么也没要。看到父子俩的身影消失在工厂大门后,她便调转车头,汇入了雨幕中的车流。 这件事后来被人拍下发到网上,人们说这是“善良的传承”,是“孩子童年最温暖的注脚”。 郑女士的行为之所以可贵,不在于她有多么伟大,而在于她用最快的速度克服了这种现代人特有的“微小而精确的自私”。她的善意没有经过太多算计,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看见一个孩子在淋雨,就该为他撑把伞,送他一程。 “车脏了可以擦,人病了不好修”,这句话朴素得就像一句真理。它清晰地标示出了人和物之间的价值排序。在一个人人行色匆匆、习惯性保持距离的时代,这种不假思索的选择,就是最稀缺的品质。 信源: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