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震动朝野,外界哗然。 左宗棠,1812年生在湖南湘阴,家里不算有钱,但书香气挺浓。他爹是教书匠,从小教他读四书五经,种下了报国的心思。年轻时他考科举老不中,后来就不考了,专心研究兵法、地理这些实用东西。1852年太平天国打到湖南,他帮着守长沙,一战成名。后来跟着曾国藩平太平军,官做到浙江巡抚。1866年,他当上陕甘总督,接了个烫手山芋——收复被阿古柏叛乱搞乱的新疆。左宗棠认定新疆不能丢,说过一句硬气的话:“西北无新疆,中原必乱。”就凭这股劲儿,他带着部队一路西征,硬是把新疆给打回来了。 到了1877年,左宗棠的西征军已经把阿古柏叛军打得差不多了。喀什城下,上万叛军投降,按理说这时候可以喘口气了吧?可左宗棠没半点犹豫,直接下令全杀了。为什么这么绝?这得从当时的局势说起。 首先,这不是简单的内乱,而是国际大博弈的一部分。阿古柏背后有英俄撑腰,叛军用的枪炮里有英国伦敦兵工厂的货,鞋子还是英属印度的军靴。清军审问俘虏发现,不少人是故意诈降,打算趁机反扑。放了他们,等于给自己埋雷。 再者,后勤压力太大。西征军从西安到新疆,补给线三千多里,粮食运过去费劲得很。收编这上万降卒,得额外准备20万石粮食,前线将士都得饿肚子。左宗棠算过这笔账,觉得不能拿部队的命去赌这些人的忠诚。 还有军事上的考虑。当时清军有德国造的毛瑟步枪,射程远、威力大,叛军用的是土火器,完全不是对手。战场上已经占尽优势,干嘛还要留隐患?杀了这些降卒,其他叛乱分子一看就怕了,投降的投降,跑的跑,省了不少麻烦。 这事儿听着残忍,可确实管用。清军的伤亡比一下降到1比7,比别的战争低得多。新疆的局势也稳住了,叛乱势力不敢再跳。 喀什的事儿定了调,新疆的仗就好打多了。1878年,南疆八城全收回来,阿BAN古柏的势力彻底完蛋。1880年,俄国扛不住国际压力,把占了的伊犁还了回来。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边疆稳得像铁桶似的。 国际上,英俄也没辙。清军缴了英国的武器,等于打了英国的脸;俄国少了当地的情报网,也不敢乱动。左宗棠用硬手段告诉列强,中国不是好欺负的。后来中法战争,他被调去福建督战,可惜年纪大了,1885年在福州病逝,73岁。他临死前说:“我不是爱杀人,是为了大局。”这话听着沉重,可也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