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同时大力推行“良种良技”组合拳,引进高产、抗病性强、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的鲜食玉米品种,并指导农户实行错峰种植,建设鲜食玉米加工厂,提升经济附加值,鲜食玉米产业向标准化、高效益方面蓬勃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
进入7月,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大云村200余亩鲜食玉米开始采收,包裹在青纱帐里的玉米棒饱满紧实,20余名村民穿梭在玉米地里采收着鲜食玉米,忙碌四小时后,成袋的鲜食玉米把卡车装得满满当当。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大云村村民张官礼说“鲜食玉米是成熟一个掰一个,每一天一个人要掰五六百斤,工价是一百元一天。”
今年,大云村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为广良甜27号和金彩糯2020,该品种从春种到夏收生长期只需80天,比春种秋收的传统玉米种植生长周期缩短了40天,且鲜食玉米棒颗粒饱满、光泽明亮,具有营养丰富、口感甘甜而鲜嫩等特点,深受食客喜爱,更具市场竞争力。
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汪洪忠介绍道“鲜食玉米通俗来说就是以玉米的幼嫩籽粒为食,通过蒸、煮等烹饪方式直接食用的一类玉米,它主要包括甜型玉米、甜加糯玉米、还有糯型玉米三种类型,像我们这款它是属于甜型玉米。”
2024年,印江自治县通过试种鲜食玉米2000亩,实现年产量2000吨,年产值超过400万元,亩产值突破2000元,与传统玉米种植亩产量1000斤,产值1300元相比,亩产值提升700元,获得种植户的广泛认可。今年,全县种植户热情高涨,种植面积达到1.5万余亩,试种的广良甜27号、金彩糥2020等8大鲜食玉米品种,在试种中所表现出的抗病、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等特性,得以在朗溪、合水、峨岭等乡镇(街道)探索的“玉耳”“玉椒”轮作模式中选中推广,实现耕种不断茬,“闲田”变“忙田”,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比。
“我们基地、晾晒棚周围,只要是空的地方都种上了玉米,与往年相比多了两三万元的收入,第一批已经采了卖一万多块钱了。”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河西村玉耳轮作基地负责人陈艳向笔者介绍道。
此外,印江自治县一方面通过指导农户实行错峰分批种植,避免鲜食玉米同一时期集中上市导致“菜贱伤农”和“滞销”风险,另一方面利用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170万元,建成全县首家鲜食玉米加工厂。
眼下,该加工厂每天收购加工鲜食玉米2万斤左右,每小时可实现产能5000棒。同时通过技改,摒弃传统鲜食玉米精深加工漂烫(即水煮变熟定色)环节,改用蒸汽和高温高压来实现鲜食玉米变熟和真空灭菌存储,提升了鲜食玉米的口感、品质和存储时间。
“我们全部通过高温高压实现灭菌,这样更能锁住鲜食玉米的营养。”印江自治县鲜食玉米加工厂负责人胡廷棒说,“同时我们生产出的玉米贮存时间达到一年,这样就能打破传统玉米销售周期短、滞销等问题。”
据了解,每棒鲜食玉米通过深加工后,较农户直接出售生玉米棒,经济价值将翻一番。今年,该县加工的袋装封装熟玉米棒将超过200万斤,目前正通过电商、商超等平台,订购和批发等方式出售。
“实现鲜食玉米深加工封装技术是第一步,第二步在八月初印江县将建成另外一条脱粒生产加工线,这样全县种植的鲜食玉米都能加工成产品,能够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今年全县种植鲜食玉米1.55万亩,有效带动8000余人增收。”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工作人员陆向伟介绍道。
为进一步提高鲜食玉米经济附加值,铜仁市利用不同海拔、不同品种生育期、不同播种期等措施规划种植基地,通过优化鲜食玉米品种结构,引进新品种,探索轮作、间作新种植模式,新建鲜食玉米加工厂等,延长鲜食玉米上市周期和存储时间,让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据统计,2025年铜仁鲜食玉米的种植品种主要有金彩糯2020、农科糯336、惠甜6号、黔糯938、黔糯868、万糯188、广良甜27、京科糯768等,累计完成鲜食玉米示范种植3.26万亩,较上年增加2.03万亩,增长165.1%,带动种植10.38万亩。
引进新品种,盘活撂荒地。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村的千亩鲜食玉米基地里,一根根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的鲜食玉米迎来采收旺季,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该村采取“村集体+家庭农场”模式,由政府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并订单收购。目前整合全村上千亩土地发展鲜食玉米,让荒地实现了“一地生多金”,带动了8个家庭农场,年收入预计达220万元。
据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村村民刘广介绍,这块地荒了10多年了,村里动员复耕,每亩每年镇里还给400元的土地流转费,把土地包给种植大户,“农忙时又请我们来帮忙干活发工资,60到80元一天,我们也有干劲。”
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村党支部书记杨通鹏说,“通过‘保姆式’服务,采取订单式种植的方式,确保农户种得出、卖得好。目前,发放土地流转费38万余元,群众劳务工资90余万元,务工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据了解,大路镇2023年启动的“撂荒地清零行动”,2024年大路镇国土资源所通过卫星遥感图斑排查,发现大路村共有363亩连片撂荒耕地,随即联合村委会逐户动员,并配套农机翻耕、种子补贴等措施,目前该地块已全部复种。
“我们通过‘自身排查+卫片图斑反馈’的方式,对全镇撂荒地进行全面摸排整治。2023年以来,全镇已累计复耕撂荒地2000余亩,其中发展鲜食玉米1000亩、辣椒1000亩,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杜鹏飞说。
今年以来,铜仁市采用“卫星遥感+地面核查”方式,精准锁定撂荒地位置,建立180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库,为复耕提供保障。同时,严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对重大项目实行“占补平衡”,并开展动态巡查,坚决遏制乱占耕地行为,多管齐下筑牢耕地保护防线。数据显示,铜仁市近两年新增耕地17.02万亩,超额完成省级下达任务。目前耕地保有量达523.8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50.51万亩,均超考核指标。
铜仁市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唐睿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健全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严格管控耕地用途,按期完成林耕置换和耕地恢复任务,守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通过‘人防+技防’严防耕地‘非粮化’,让更多撂荒地变成‘丰收田’‘致富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图/文刘雨、何浩然、田林、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