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彻大悟!终于明白我国GDP是美国70%,人口是他的四倍,为什么我们的内需没有美国那么旺盛了。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买房,能买车已经算是物质消费的天花板了。 2025年,中国GDP大概19万亿美元,美国31万亿美元,咱们占了他们61%左右,不是标题里说的70%,但也够接近了。 人口上,中国14亿,美国3.3亿,整整四倍多。可人均GDP呢?咱们才13571美元,美国高达93939美元,差了7倍。这数字一摆,问题就出来了:钱少,咋消费得起?普通人赚得少,花得自然也少,内需旺不起来很正常。 在中国,买房是普通家庭最大的开支。二线城市一套90平的房子,动辄百万,房价收入比10到15。啥意思?就算你不吃不喝,10到15年的工资才能买一套房。 首付得靠父母掏空积蓄,贷款一背就是几十年,每个月还款占收入一半以上。像我这样月薪8000的,房贷4000就没了,剩下那点钱还得养娃、吃饭,哪敢乱花?美国呢,房价收入比才3到5,房贷压力小得多,钱自然能拿去买别的东西。 医疗也是个大坑。中国医保覆盖率95%,听着挺高,但自付比例不低,2023年占医疗费30%,人均自付270美元。关键是没上限,生个大病,几万块没了,普通家庭哪扛得住? 我爸妈有点咳嗽,我都得攒钱给他们体检,不敢松懈。美国有Medicare、Medicaid,自付上限明确,2023年人均自付1425美元,占收入比例才2.85%,比咱们安心多了。教育也一样,补习班、学区房,哪个不烧钱?这些刚需一压,消费空间就被挤没了。 中国人爱攒钱,这不是啥秘密。为啥?一是没安全感,怕生病、失业,二是得给孩子攒学费,给父母养老。像我,超市促销再诱人,也得算算这钱能不能省下来应急。 商场里空调3000块,看了半天还是走了,因为物业费、学费更要紧。美国人不一样,消费文化根深蒂固,赚了钱就敢花,信用卡刷得飞起。这种习惯差别,直接影响内需强度。 再看看经济结构。美国服务业占大头,餐厅、旅游、娱乐,样样刺激消费。中国还是制造业为主,工厂流水线上的货不少是出口的,国内消费品市场相对弱。 普通人能买啥?衣服、手机、家电,车子算大件了,可美国人还能花钱体验生活,去度假、看球赛、吃大餐,咱们这块还没完全跟上。这种结构一对比,消费意愿自然差一截。 归根结底,还是人均收入太低。14亿人分19万亿美元,和3.3亿人分31万亿美元,差距明摆着。我月薪8000,在二线城市算中等,可刨去房贷、生活费,能自由支配的钱也就一两千。 买车?攒几年也就够首付,再贷款还得勒紧裤腰带。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年入10万美元以上,房贷占收入比例低,剩下来的钱随便花。收入差距决定消费能力,内需差也就好理解了。 这几年,政府也在想办法。保障房多了,房价稳了些,房贷利率也降了点,像我这样的家庭,月供少几百块,能喘口气。 医保覆盖范围也在扩,父母看病自付少了一半,心里踏实不少。失业保险也强了点,虽然我还没用,但知道有底,心里敢花钱的念头就多了一丝。 还有公司升级技术,工资涨了些,我都开始琢磨带家人出去玩一趟。这些政策慢慢落地,消费会不会起来?有点盼头了。 说白了,内需不旺不是不想花,是没钱花、也不敢花。房子、医疗、教育,一座座大山压着,攒钱成了本能,消费就成了奢侈。 车子对很多人已经是物质顶峰,再往上,钱包跟不上。美国人收入高、保障好,花钱没咱们这么多顾虑,内需自然旺。咱们这边,普通人每天算计着过日子,内需咋可能追得上? 要让内需起来,光靠喊口号可不行。得实打实减轻普通人负担。房价再稳点,房贷利率再降降,医保自付比例再低些,教育成本别那么离谱,工资还能涨点,这些都到位了,大家手里有钱了,才敢花、愿意花。 政府已经在干了,但效果得时间验证。我挺期待的,毕竟谁不想日子过得松快点,消费起来不那么费劲?再摆点数据看看:中国2023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才38%,美国高达68%。 为啥?美国人收入高,保障足,花钱占经济大头。咱们这边,消费占比低,说明钱都花在刀刃上了,剩下不敢乱动。这组数字,把内需差距讲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