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政,直接把中国汽车关税从15%抬到了38%,中方出手让俄冷静! 前几个月,中俄贸易额突然下滑6.6%,汽车和能源两大领域成了“重灾区”,俄罗斯这边,对中国进口汽车祭出“报废税+关税”组合拳:报废税税率飙升70%-85%,还计划每年再涨10%-20%; 但俄罗斯的“怒火”其实早有苗头,2025年之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那叫一个“野蛮生长”——吉利、长城等大厂靠低价策略横扫市场,部分品牌甚至“零利润”倾销,一辆车让利上百万卢布,直接把俄罗斯本土品牌逼到墙角。 俄罗斯媒体都看不下去了,直呼“这是倾销!必须调查!”更关键的是,这种“价格战”还搅乱了市场秩序,同级车性价比被拉低,本土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社会稳定都受影响,俄罗斯政府这才出手,用关税和报废税给市场“降温”。 面对俄罗斯的“关税大棒”,中国车企没慌,反而玩起了“曲线救国”,吉利、长城这些大厂迅速调整策略,直接在俄罗斯本地建厂,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规避关税。 比如,吉利在图拉州的工厂2025年产能翻番,生产的车型直接供应俄罗斯市场,成本比进口车低30%以上。 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了“破局利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40%,占俄罗斯市场份额的60%,极氪、蔚来等品牌靠智能化和长续航优势,把俄罗斯本土电动车品牌远远甩在后面。 尽管2025年开年贸易额有所下滑,然而中俄贸易的“基本盘”极为稳固。2024年双边贸易额逆市上扬,创下2448亿美元的新高,中国连续15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之位。 能源领域更是“压舱石”,2024年俄罗斯天然气对华出口860万吨,原油进口量达1.0847亿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于2024年全线贯通,其输气量将增至38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量的19.6%,这一输气量足以供北京使用一整年。 更关键的是,中俄贸易的“含金量”在提升,双方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北极航道开发等新兴领域合作加深,2025年北极航道货运量近乎翻倍,未来可能成为连接欧亚的新“黄金水道”。 俄罗斯这波关税操作,表面看是“翻脸”,实则是给市场“立规矩”,中国车企不能靠低价倾销抢市场,得靠技术和品质说话,而中国车企的应对也够漂亮: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新能源汽车打开新空间,反而让俄罗斯市场更依赖中国供应链。 中俄贸易的“降温”更像是短期波动,两国在能源、科技、地缘政治上的互补性太强了,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和战略空间。 未来中俄贸易可能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少点“价格战”,多点技术合作;少点“短期利益”,多点长期布局,毕竟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俄这对“压舱石”越稳,世界经济才越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