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你已经满18了,为何还让我支付学费?”北京一女子考上美国名校,向父亲索要一年7

“你已经满18了,为何还让我支付学费?”北京一女子考上美国名校,向父亲索要一年70多万的学费,父亲说自己没钱,而且女儿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父亲早已离婚,女子一直跟着她母亲生活,可女子竟然怒了,将父亲告上法庭,法院这么判! 留学学费拉锯战:被承诺与现实撕裂的亲情 一、承诺的起点:破碎家庭的“保障” 北京的冬天很冷,可10年前林晓(化名)父母离婚那天,她心里的冰窟窿比窗外的寒风还刺骨。 “晓啊,爸就算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大学、出国留学。” 父亲林教授蹲在地上,摸着她的头承诺。那时的林教授,是学院副教授兼研究所所长,本职收入稳定,每年兼职还能挣近百万,在离婚协议里,他主动把房子、存款都留给前妻和女儿,就为了这句 “供你读书” 的承诺。 林晓记得,母亲抱着她哭:“你爸是文化人,说话算数。” 她那时不懂大人的复杂,只牢牢记住父亲西装上的烟草味,和那句沉甸甸的承诺,成了往后十年努力学习的底气。 二、梦想照进现实:天价学费的重压 2024年夏天,林晓收到美国Top30名校的录取通知时,手都在抖。可看到一年70多万的学费明细,喜悦瞬间被压垮。母亲下岗多年,打零工的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咬着牙找父亲:“爸,你当年说供我留学……” 林教授在电话那头沉默好久,才说:“闺女,爸辞职去美国后失业了,还得养你3岁的弟弟,照顾你80岁的爷爷,真拿不出钱。你都18了,该自己想办法。” 电话挂断的嘟嘟声,像一把锤子,把林晓心里的 “保障” 砸得稀碎。 她不信父亲没钱。偷偷打听到,父亲虽没了国内教职,可美国的房子、存款还在,只是不愿再为她花钱。“离婚时说的话,就不算数了?” 林晓攥着录取通知书,眼泪把纸面泡得发皱。 三、对簿公堂:撕裂的亲情与冰冷的证据 “我要起诉我爸!” 林晓在律所对律师说这话时,指甲都掐进掌心。庭审那天,父亲穿得很朴素,和记忆里西装笔挺的副教授判若两人。 “法官,我不是不养孩子,是真没能力!” 林教授声音发颤,出示失业证明、美国房租账单、父亲的医疗费用——3岁儿子的奶粉钱、80岁老人的护工费,像一道道绳索,把他 “捆” 在证人席上。 林晓红着眼睛反驳:“离婚协议里你承诺供我上学!这些年你兼职赚的钱呢?美国的资产呢?” 证据交换时,她看到父亲当年的兼职合同,年薪百万的数字刺得她眼睛疼。 法官翻着卷宗问林教授:“离婚时的承诺,为何不履行?” 他低头嘟囔:“重组家庭压力大…… 而且她满18了,法律上我没义务。” 林晓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她背 “言必信,行必果”,如今这话在法庭上,像个讽刺的笑话。 四、判决落地:44万背后的挣扎 法院宣判那天,林晓盯着法官手里的法槌。“被告林某需支付原告留学费用44万余元。” 法槌落下的瞬间,她没觉得赢,只看到父亲瞬间惨白的脸,和庭外母亲无声的哭泣。 44万,是法院核算后,扣除父亲 “必要支出” 后的金额。林教授瘫在椅子上,喃喃自语:“我不是故意违约…… 可新家、老人,我能咋办?” 林晓攥着判决书,心里像塞了团乱麻—— 赢了官司,却把父亲推得更远。 走出法院,母亲拉着她的手:“你爸这些年也难…… 但你读书的钱,总算有着落了。” 林晓没说话,她想起小时候,父亲带她去动物园,买棉花糖时说 “要让你过好日子”,那时的阳光和现在的阴影,重叠又撕裂。 五、余波:亲情与责任的永恒考题 这事在网上炸了锅。有人骂林教授 “言而无信”,有人说林晓 “成年了该自立”。可没人知道,林晓拿到钱后,给父亲发了条短信:“爸,钱我会还你。当年的承诺,我记着,但往后的路,我自己走。” 发送键按下去,她哭了—— 不是因为赢,是因为曾经依赖的 “山”,终究成了回不去的过往。 林教授看着短信,把手机捂在胸口,美国的公寓里,3岁的儿子在哭闹,80岁的父亲在咳嗦,可那些年对女儿的愧疚,像针一样扎着他。他终于明白,承诺不是法律条文里的 “义务”,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基本的担当,可他在重组家庭的重压下,把这份担当弄丢了。 这场官司,没有真正的赢家。它撕开了中国式家庭里 “承诺与现实”“亲情与责任” 的伤口:父母离婚时的承诺,该不该被 “重组家庭” 稀释?子女成年后,父母的 “养育义务” 该不该让位于 “现实困境”? 或许答案藏在林晓和父亲各自的眼泪里—— 亲情不该是法律条文里冰冷的 “义务”,而该是无论风雨,都想为对方撑伞的本能。当承诺撞上现实,需要的不是对簿公堂的决绝,而是坐下来聊聊 “难处与愧疚” 的温度。毕竟,血缘里的牵挂,不该被生活的重压碾成齑粉,而该是渡过人世艰难的船桨 。

评论列表

起鱼
起鱼 2
2025-07-11 12:13
这是假的吧,前面看到一个法院普法的案例,离婚后判决父亲不必支付女儿大学的相关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