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李克农突然笑问毛主席:“主席,你知道美国总统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是什

1949年,李克农突然笑问毛主席:“主席,你知道美国总统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毛主席顿时来了兴趣,没说话,等待下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但一个新兴大国如何在强邻环伺中站稳脚跟?答案或许就藏在一场看似寻常的对话里。 那是一个午后,中共“特工之王”李克农笑着问了毛泽东一个问题:“主席,您知道美国总统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吗?”这个问题看似轻松,却直指国家决策的命脉——情报。 毛泽东听完李克农的解释后,也笑了,说自己跟美国总统不一样,情报来了就看,多多益善,还特意交代这次去莫斯科要好好聊聊情报工作。 这番对话,为新中国第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也就是毛泽东即将开始的访苏之行,定下了一个不寻常的基调。 同年12月,毛泽东率团抵达莫斯科,李克农随行,谁知,在与苏联情报专家的交流中,双方的理念差异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当时的李克农介绍中方的情报工作主要靠公开资料分析,辅以特殊渠道,重在心理和策略博弈。 但苏联专家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更信赖金钱美色这类直接高效的收买手段,甚至有些嘲弄地认为,中国的法子连他们最低级的特工都不如。 面对这种近乎傲慢的轻视,李克农没有退让,他当场反驳,情报的核心是攻心,而不是砸钱。 他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就像一个人站在你面前,你把他衣服扒光,可他要是不说实话,你还是什么都得不到。” 这场争论火药味十足,最后还是毛泽东出面打了圆场。 不过,李克农对原则的坚守,也让苏联人看到了中国情报工作的独立性。 几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想用过去获取的情报对中国施压,结果却发现手里攥着的都是些鸡毛蒜皮,根本无法动摇中国分毫。 原来,这是李克农早有防备,当初与苏联分享情报时就留了一手,关键信息始终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所以这一招“以退为进”,既在当时维护了合作,又在日后保护了国家的核心利益。 除此之外,李克农的智慧不仅限于隐蔽战线,1951年,朝鲜战争进入停战谈判,毛泽东点名重病在身的李克农挂帅中方代表团。 谈判桌上,美方咄咄逼人,但李克农却异常冷静,他精通情报分析,也深谙对手的心理底线,多次用沉默和坚持瓦解对方的攻势。 有一次谈判陷入僵局,中方团队有些沉不住气,李克农却只在纸上写下“坐下去”三个字,他用时间和耐心,硬是把对手的锐气磨平,迫使美方做出让步。 两年后,《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新中国赢得了尊严与利益。 而这种基于独立判断和长远布局的战略智慧,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时间来到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访华,他极为推崇毛泽东思想,渴望能当面讨教。 当时的施密特本以为会面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谁知轿车却把他带到了故宫北侧一栋不起眼的小平房,屋内陈设简朴,只有几件办公家具,这让施密特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这位革命领袖的本色。 当时的毛泽东虽然身体不便,起身需要人搀扶,但精神头很好,谈吐幽默,他先用一句“德国人好”打了招呼,接着又补了一句“西德人好”,一下子就活跃了气氛。 而施密特急于请教,便直接抛出了欧洲防务与苏联的难题,并自信地表示欧洲联合起来足以抗衡美苏,维持平衡。 然而,毛泽东却平静地打断了他,一句话直中要害:“欧洲的分裂,是骨子里的事。”他犀利地预言,现在看着挺好,但十年、二十年后呢?欧洲防务还能对苏联构成威胁吗?他甚至断言:“还会发生战争的。” 他强调,一些国家尤其怕打仗,而打仗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如果欧洲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真正联合起来,和平共处就很难实现。 他还言辞恳切地告诫施密特,欧洲的团结务必依靠自身,绝不能仰仗美国人的力量,不然将“后患无穷”。 这场会面,让施密特对毛泽东惊人的洞察力与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几十年后,历史的发展几乎完全印证了毛泽东的判断——欧洲内部的分歧、对外部力量的依赖,都成了它日后发展的巨大隐患。 回望历史,从李克农在情报战线上的“藏一手”,到毛泽东对国际格局的惊人预判,背后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真正的安全感,源于对自身力量的清醒认识和对独立自主原则的绝对坚守。 这或许就是那个新兴大国在风雨飘摇中不仅生存下来,并且一步步赢得主动权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智慧不在于一时的机巧,而在于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和对自身道路的坚定,在今天,它依然是思考国家生存与发展时绕不开的课题。 【信源】施密特拜访毛泽东始末2010-04-0115:58:00 来源: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