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苏步青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时,由于学校的图书馆资料非常缺乏,于是他趁着暑假去日本

苏步青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时,由于学校的图书馆资料非常缺乏,于是他趁着暑假去日本抄回来20多万字的最新文献资料,在浙大使用了长达20年。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生在浙江平阳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可爹妈咬牙供他读书。小学时,他对数学就着了迷,课本上的题不够做,自己琢磨新问题。1914年,他考上浙江省第十中学,1919年从温州中学毕业,成绩甩别人几条街。17岁那年,他揣着中学给的奖学金,漂洋过海去了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苏步青发现自己啥日语也不会,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入学考试却要考日语。时间紧,他没钱上语言学校,就租了个老太太的房子住,白天听她唠嗑,学几句口语,晚上啃书本,硬生生把日语和数学一块儿啃下来。三个月后,他居然考了第一,进了电机系。大学里,他门门功课拔尖,老师同学都服气。1924年毕业后,他不想搞电机,瞄上了数学,决定考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那可是日本数学的顶尖地儿,考试难度大得吓人,90个考生里只录9个。苏步青靠真本事,满分考进去,成了唯一的中国学生。 在东北帝国大学,他跟着一帮数学大牛学微分几何,脑子转得飞快,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尤其是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国际数学界都炸了锅。1931年,他拿下博士学位,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星。求学期间,他娶了日本教授的女儿松本米子,她啥爱好都放一边,一心一意照顾他。日本那边想留他,东北帝国大学直接开出教职,可他没动心,铁了心要回国干点实事。 1931年,苏步青回到中国,加入浙江大学数学系,跟老乡陈建功搭档。陈建功也是个狠角色,三次去日本留学,拿了东北帝国大学的博士,写过本《三角级数论》,到现在还有人用他创的术语。两人一拍即合,打算20年把浙大数学系搞成全国顶尖。可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浙大穷得要命,图书馆里没几本书,数学方面的前沿资料更是连影子都没有。没有资料,教啥?研究啥?苏步青跟陈建功合计,得想办法搞资源。 1930年代,日本的数学研究在亚洲数一数二,东京的图书馆啥资料都有。苏步青决定暑假去日本,把最新的数学文献抄回来。他没多想,收拾了个小包就上了船。到东京后,他天天泡在图书馆,找来一堆英文、日文、德文的期刊和专著,埋头抄。那些文献全是微分几何、代数拓扑之类的高端玩意儿,公式多得让人头晕。他抄得手都酸了,眼睛熬得通红,可一点不敢马虎,错一个符号都不行。 抄这些东西可不是光动笔就行。苏步青一边抄,一边得看懂,琢磨这些成果咋用在浙大的教学和研究上。他抄了整整两个月,20多万字,装了好几个大箱子,运回杭州。回到学校,他把这些手稿整理好,分给老师和学生用。这堆手稿成了浙大数学系的命根子,老师靠它上课,学生靠它做研究,整整用了20年。后来,浙大的微分几何研究能跟国际接轨,全靠这批资料打底。 苏步青和陈建功还不光是弄资料,他们还改教学法,开了门“数学研究”课,让高年级学生自己钻研,练独立搞科研的本事。这招效果拔群,浙大数学系的名气越来越大,微分几何学派在国际上也站住了脚。 苏步青抄回来的文献只是他事业的起点。他在浙大教了20多年,带出一堆牛人。他的学生方德植后来当了厦门大学数学系主任,教出了大名鼎鼎的陈景润。还有好几个学生在北大、复旦这些顶尖学校当主任,8个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苏步青教书不光讲知识,还教学生咋做学问,咋做人。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自己推公式,讲得清楚明白,学生听得热血沸腾。 1940年代,抗日战争打到杭州,浙大得搬到贵州遵义。条件苦得没法说,教室破破烂烂,连电都没有。苏步青跟着学校跑,带着学生在油灯下学数学,照样教得一丝不苟。战争结束后,浙大回杭州,他跟陈建功接着干,硬是把数学系搞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苏步青去了复旦大学,当数学系主任。他把在浙大的经验带过去,设计新课程,带学生发论文,让复旦的数学研究也跟国际接轨。晚年,他啥名利都不图,推了好多行政职位,就想多教点书,多带点学生。他在复旦的办公室老堆着学生的作业,桌上放杯茶,书架上全是数学书。 苏步青还干了不少大事,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名誉主席,还拿了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和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衔。他是国际数学界的名人,有颗小行星都用他名字命名。2007年,教育部还设了个“苏步青奖”,专门表彰数学牛人。 2003年3月17日,苏步青在上海去世,活了101岁。他这一辈子,把心血全扑在数学和教育上。那20多万字的手稿,不光是浙大数学系的宝贝,更是他一心为国的证明。他的学生接着他的路走,中国微分几何研究一直没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