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是北宋时期著名官员。 包拯出生于官僚家庭,父亲包令仪官至虞部员外郎,重视子女教育,包拯自幼受良好熏陶,在家乡“僧舍”“香花墩”等地读书。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任建昌县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辞去此职,后虽得监管和州税务之职,仍因父母不愿离开家乡而辞职归家尽孝。直到父母相继离世,守孝期满后,他才于景佑三年(1036年)正式踏上仕途,任天长知县。 包拯为官期间,政绩卓著。在端州任知州时,他严令按进贡数量制作和征收砚台,自己离任时未带走一方砚,深受百姓称颂。任监察御史时,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之官吏,还建议练兵选将、加强边境防卫。他曾“六弹张尧佐”,力谏仁宗皇帝免去无才无德却靠投机钻营上位的张尧佐的要职。 嘉佑元年(1056年),包拯任权知开封府,他改革诉讼程序,撤销“门牌司”,让百姓可直接上堂申冤。还下令拆除惠民河两岸达官贵人私占土地的建筑,疏通河道,即便发现很多地契是伪造的,也毫不留情一律拆除,尽显铁面无私。嘉佑六年(1061年),包拯升任枢密副使。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处理公务时突发疾病去世,享年64岁,仁宗亲临吊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有两子两女。长子包繶,生于1033年,19岁娶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育有一子包文辅。但包繶婚后第二年便病故,其子包文辅也在1056年夭折,年仅5岁。所以包繶这一脉无亲生后嗣传承。 次子包绶(1057-1105),为包拯59岁时与侍妾孙氏所生。包拯去世时,包绶年仅5岁,被宋仁宗封为太常寺太祝,后晋升大理评事、承事郎等职。他娶了当朝宰相文彦博的小女儿文氏,为人虚心好学、严于律己,酷似包拯作风。包绶共有四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唯有包耆年和包景年。 包拯的女儿在历史上记载较少,只知一个嫁给了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嫁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公去世后,是小女婿护送包公灵柩及一家老小回到合肥。 如今,包拯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多个地区。据《云阳孝肃堂包氏族谱》记载,包拯次子包绶的后人包邦直,其后代有一支被称为“云阳孝肃堂包氏”,定居在江苏常州、镇江、扬州等地。浙江奉化区方桥街道的包山村,村民多为包拯的三十多世孙,他们是南宋末年包城五世孙包万一的后代,包万一当年携带家眷逃难至此,在此繁衍后代。此外,安徽舒城和桐城也有包拯后人,据族谱记载,他们是明朝初年从合肥搬至桐城后开枝散叶的。浙江镇海横河堰河甬东的船王包玉刚,根据天一阁珍藏的包氏族谱记载,是包拯的第29代孙。在浙江温州泰顺四溪镇的雪原村落,也有包拯后代聚族而居,村里的包氏宗祠是浙江省内罕见、泰顺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