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几万中国人去非洲,为何去了就不想回来?非洲姑娘说出原因。据说,每年都有好几万中国人去往非洲,其中还有不少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非洲姑娘有话要说,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每年有好几万中国人往非洲跑,去了之后不少人干脆扎根不走了,这事搁网上讨论挺热闹的,有人说非洲穷乡僻壤待不住,也有人说那边藏着不少机会,咱今儿就掰扯掰扯,为啥这些人去了非洲就不想回来,顺便听听非洲姑娘咋看这事? 先说个实在的,好多人去非洲头一个奔头就是挣钱:刚果金有个铜矿,里面中国管理员月薪能拿两万多,这数儿是国内同岗位的三倍。 坦桑尼亚有个养鸡场,老板是中国人,一个月能进三四万,抵得上国内程序员小半年工资。你琢磨琢磨,同样是干活,哪边更划算? 有个在非洲待了五年的建筑工说,在国内累死累活一个月挣六千,在非洲挣两万还包吃住,干三年就能在老家县城付个首付。 除了打工的,非洲好多地方工业不发达,日用品基本靠进口,有个湖南小伙在加纳开超市,货架上摆着泡面、辣条、电饭锅,非洲人缺啥他卖啥,头一个月营业额就破了五万。 国内开个小超市得熬好久才能回本,在这儿没那么多竞争,成本也低。现在好多华人在非洲做手机生意,传音手机在那边特别火,小米、OPPO 也跟着布局,市场潜力挺大。 听说在加纳,80% 的日用品批发市场都让中国商人给包圆了,安哥拉 60% 的新房子也是华人公司盖的,这实力可真不是吹的。 而且生活成本也低,在非洲,本地的蔬菜水果、肉类都挺便宜,一斤木瓜才一块钱,牛肉二十块一公斤。 更别说住房了,在 Nairobi 市郊租个带花园的三居室,月租才四千块,搁上海外环只能租个隔断间,好多人在非洲待久了,习惯了这种低消费高性价比的生活,回国反而不适应了。 生活节奏也是个关键因素,国内好多行业卷得厉害,996 是常事,可在非洲,不少岗位每周能休三四天。有个在刚果金矿区工作的工程师说,他们下午四点准时下班,周末还能去周边国家公园逛逛,看看长颈鹿、狮子啥的。 这种慢节奏生活,对厌倦了国内内卷的人来说,吸引力真不小,有个义乌商人在埃塞俄比亚卖瓷砖,每周四必关店去看草原日落,他说:"国内同行还在熬夜赶订单,我这儿已经把生活过出滋味了。" 而且非洲姑娘对中国男性的评价也挺高的,好多人觉得中国男人顾家、专一,有个喀麦隆姑娘安娜嫁给了中国工程师,她说:"他会给我编中国结,不像我们这儿有些男人只顾自己。" 在非洲一些地方,本地男性责任感不强,中国男人的踏实肯干就成了稀缺品,南非有个华人商会做过调查,83% 的非洲配偶觉得中国丈夫感情稳定,不会随便换伴侣,这一点特别让她们有安全感。 跨文化婚姻多了,自然就有不少人留在非洲定居,有个在赞比亚开建材店的老板,娶了当地姑娘后,干脆把供应链总部设在了那边。 因为孩子要上国际学校,妻子父母也在这边,回国等于从零开始,而且外国配偶申请中国绿卡条件挺严,得五年内每年住满九个月,好多商人因为生意忙根本做不到,一来二去就只能在非洲扎根了。 当然了,非洲也不是啥都好:有些地方治安不太好,停电停水是常事,生活条件跟国内没法比。但为啥还有人愿意留下呢? 有个在非洲待了十年的老华侨说得实在:"哪儿都有难处,但在这儿挣的钱能攒下来,生活也没那么大压力,值了。" 这话挺实在的,每个人追求不一样,有人图安稳,有人想挣钱,有人就喜欢那边的生活节奏。 你看那些在非洲开超市的、搞基建的、娶了当地媳妇的,他们不是没想过回国,只是觉得在非洲更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非洲姑娘觉得中国男人靠谱,愿意跟他们过日子,这也促成了不少跨国家庭的形成,让更多人在那边找到了归属感。 说白了,这事背后就是一群人在不同的地方找机会、过日子,有人觉得非洲苦,可对他们来说,这儿的苦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回报,能让他们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一步,不管咋说,选择在哪儿生活,都是个人的事儿,只要觉得值,那就行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