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ESG已成为长线投资者的必要考量因素。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球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的机构已近5100家,其中包含745家资产所有者,其管理资产总额突破100万亿美元。
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成熟的必然趋势。回溯过去,早期投资者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如规模和增速等。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关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因素,在主流机构和成熟投资者的决策框架中权重日益增加。
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要识别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ESG是一个有效的核心标准。
近日,“格隆汇中期策略峰会·2025”于深圳举行。在ESG系列奖项的评选活动中,晋景新能荣获了“金格奖·可持续发展卓越企业”。
晋景新能能够在ESG层面连续获得正面外部评价,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其在加速打造国际化动力电池回收平台方面的突出表现,而这恰恰也是其长期投资价值的主要来源。
ESG评级与核心业绩数据共振提升
作为港股唯一的海外电芯循环标的,晋景新能的核心业务天然具备浓厚的环境友好特征,这也是全球资金在ESG这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中能够取得的最大共识。
而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获奖的背后,折射出一场静默却又深刻的产业变革。这家曾经以建筑为主业的香港企业,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便蜕变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标杆。当全球绿色浪潮奔涌而来,晋景新能以覆盖28国的回收网络和香港首张动力电池处置全牌照,构建起一条贯通政策、技术与市场的ESG价值链。
从传统建筑工程到绿色能源服务,晋景新能的转型历程堪称教科书级案例。2025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营收同比激增92.3%至8.7亿港元,其中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服务业务贡献了80%的营收,增长率高达204%。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商业逻辑的成功重构,更揭示了ESG理念与业务增长的内在统一性。
与此同时,公司的经调整EBITDA实现从-4010万港元到4480万港元的跃升,让市场看到:绿色转型并非成本负担,而是价值创造的引擎。
进一步来看,晋景新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全球化网络。今年以来,公司先后通过与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控股邦普循环、中资环国际、晶科储能以及亿纬锂能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了“政策研判-技术协同-网点建设”合作路径。
在欧盟《新电池法》与中国《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相继落地的政策期,这一布局展现出惊人效能。当前,晋景新能的回收网络已延伸至28个国家,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关键市场建立70余个服务节点。
支撑这张全球网络的,是贯穿“回收到再生”的技术闭环。例如,在晋景新能与中资环国际及邦普循环的合作中,拟在政策研判、技术协同及海外网点建设领域展开深度探索。这也就意味着,晋景新能后续将有望通过合作,将全球回收体系转化为关键矿产(如锂、钴、镍)的战略储备池,为新能源产业构建抵御资源波动、保障供应链韧性的万吨级“城市矿山”。
运营模式的轻资产化创新更强化了ESG效能。不同于传统重资产回收企业,晋景新能选择与菜鸟供应链等物流巨头合作,依托现有全球物流网络降低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当收购新加坡GreenJade公司后,其子公司SupportiveRecycling在欧洲多国的逆向物流体系即刻融入晋景网络,实现“零磨合期”的欧盟环保标准接入。这种模式下,ESG不再是孤立指标,而是深度嵌入商业模式的核心基因。
同时,行业的高成长空间和积极因素变化让晋景新能过往的增速大概率能在未来得到复刻。
一方面,香港市场的独特地位为晋景新能提供了ESG价值放大的战略支点。晋景新能位于香港环保园T2/T3地块的处理设施将于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投产,既能够承接国务院电池回收行动方案的全链条管理要求,又通过欧盟标准认证撬动海外溢价,成为连接内地政策红利与海外高端市场的“转换器”。
另一方面,无论是香港、东南亚、欧洲还是美国,动力电池回收的潜力都充满想象。香港地区,在香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政府承诺2035年前停售燃油车的预期下,2026年香港将迎来首批动力电池退役高峰,一个百亿港元规模的处置市场正在爆发前夜。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也将持续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普及加快以及渗透率的持续提升,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持续改善带来了良好环境。
结语
站在格隆汇领奖台上的晋景新能,其价值远不止于一份营收增长92.3%的财报,更在于它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的ESG解决方案——将政策法规约束转化为竞争壁垒,把环境责任内化为商业价值。随着全球动力电池退役量将在2028年突破400万吨,一个千亿级市场呼唤更多将循环经济植入基因的企业。
从香港环保园的处置设施,到全球70余个回收服务点,晋景新能的实践印证,ESG不是额外的成本项,而是企业增长的加速器。当“金格奖”的光芒映照在那些退役电池再生而成的储能产品上,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最坚实的脚印。
转自:格隆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