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现在单亲妈妈为何越来越多了? 真别以为是女人变开放了有本事了,或者说是老公

现在单亲妈妈为何越来越多了? 真别以为是女人变开放了有本事了,或者说是老公们太差劲儿。 单身妈妈为何太多? 我讲一个扎心事,也许大伙就懂了。 我有个大学时的同学,颜值身材在六分以上,应该是很拿得出手的那种女人。 离婚了。 她前夫嘛要说缺点,就是女人们常说的情趣缺点的人,收入嘛一般般,男人中的中等稍偏上点的。 我这同学吧,孩子都四岁了,可说离就离了。 要说原因嘛,就是在没离之前。那会儿啊惦记他的人太多了,一堆人的撩拨她,给她的错觉就是以为离了,就是香悖悖,好男人随她选。 结果呢把我们的劝说当成了耳旁风,就这么离了。又舍不得孩子还硬争到了抚养权。 而现实啊啪啪的打脸。 她接触了几个原先总对她有好感的男人。 她猛然发现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跟他过一辈子。充其量,只想跟他过一夜。 那阵子她真同变了个人一样,颓废得不成样子。辞去了工作,带着孩子躲在妈妈家,连人都不见。 残酷的现实就是,你没离婚的他们百般献殷勤,是你有家这个保护伞罩着,他们可以不负任地白捡。 现在离了还带着个儿子,这些男人坏但不傻呀,谁愿意去接这个盘。 等我这个同学明白了,黄花菜却凉了。 残酷的真相原来是那么地扎心。 婚姻的围墙尚未倒塌时,总有人在墙外探头探脑;而当墙真的拆了,那些张望的眼睛却齐刷刷转开了。 我这位同学的经历,像面棱镜,把这个问题折射得异常清晰。 她没离婚时,生活里从不缺细碎的暖意。 加班晚了,总有男同事说“正好顺路”;朋友圈发句“头疼”,评论区立刻涌来“多喝热水”“要不要送药”的关心; 连小区门口水果店老板,都都会特意给她留串新鲜葡萄。 这些善意像藤蔓,悄悄爬上她对婚姻失望的墙,让她觉得墙外的世界好开阔、好美好。 毕竟,除了自己的老公,那么多的人都看得见她的好。 真到离婚的本本一拿到手墙外的藤蔓突然枯死了。 曾经“顺路”的同事,如今连电梯里遇见都只聊天气; 那个总说“你先生不够体贴”的朋友,再也没问你周末有没有空想与约饭。 最扎心的是,她搬家那天请男邻居帮忙抬箱子,对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说“我爱人在家,不太方便”。 明明还是同一个女人,不过是撕掉了“某某妻子”的标签,怎么就从“可以亲近”变成了“需要回避”了呢? 这层转变的核心,其实是藏在“安全距离”四个字里。 已婚身份像道无形的护栏,让所有示好都有了免责条款。 男人们不必深思熟虑,不必规划未来。几句关心、几次援手,既能彰显风度,又能在不越界的前提下,享受一点异性带来的新鲜感。 就像游客抚摸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欣赏是真的,但没人会想把展品花巨资搬回家。 毕竟,隔着玻璃的喜欢,最轻松,也最安全。而付出成本还极低。 可当女人一旦真的离婚了。男人这种安全感倾刻就被击碎。 当“已婚”的标签消失,“可能性”就变成了沉甸甸的选择题。 那些曾浮于表面的好感,突然要面对“要不要认真交往”“能不能走进婚姻”的拷问。 就像孩子玩别人的玩具时很大方,真要让他自己收拾残局,立刻就泄了气。 人性里的这点“精明”,从来不是恶意,只是趋利避害的本能。 谁愿意为一段没把握的关系,赌上自己的安稳? 社会给离婚女性贴的隐形标签,更让这场转变雪上加霜。 哪怕我们喊了多年平等,“离异”两个字仍像被悄悄打了折的标签。 男人们退缩时的犹豫,未必是嫌弃,更多是被现实规训出的计算:她的孩子养大了会不会是白眼狼?我们以后的孩子怎么过?跟前夫有没有扯不清的瓜葛?自己父母能接受吗? 这些一个个的问号像筛子,把本就稀薄的好感筛得干干净净。 而那些曾经热络的朋友突然变得“正经”起来。 不过是怕被旁人嚼舌根。 毕竟自古“寡妇门前事非多”。在流言的放大镜下,哪个男人都会规避三舍。 更值得琢磨的,是当事人自己的心理迷宫。 婚姻里的委屈,会像哈哈镜,把外界的一点善意照得格外大。 人在失望时,总爱从别处找糖吃,却忘了那些偶然的甜,从来填不满婚姻里的空。 说到底,这场从热络到疏离的反转,哪里是人情凉薄,分明是我们把幻影当成了真相。 婚姻里的孤独,从不是靠墙外的暧昧能填补的,就像沙漠里喝海水,越喝越渴。 那些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人,那些让人心猿意马的瞬间,终究要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你究竟是想找个更好的人,还是想逃开当下的难? 好在我这同学经过一番起死回生经历,也走出了困境,虽然至今单身,但比则离婚那一两年中阳光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