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刘卓娅(实习)蒋露瑶
本周一(7月1日),冰岛驻华大使馆举办纪录片《在冰岛停滞的那一天》(TheDayIcelandStoodStill)特别放映交流活动,该片刚刚斩获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奖。影片导演赫拉芙妮尔・古纳斯多蒂尔(HrafnhildurGunnarsdóttir)亲临现场,围绕影片创作历程与观众展开分享。
纪录片聚焦1975年冰岛女性大罢工这一历史性事件,真实记录了1975年10月24日冰岛90%女性集体罢工的场景。当日,由于女性罢工,商业、教育、航空等系统几近瘫痪,许多男性不得不第一次承担起传统由女性负责的家务及育儿事务,罢工使冰岛人直观认识到女性劳动在社会运转中的价值。
这场“Women'sDayOff”的运动,直接推动冰岛在1980年诞生全球首位民选女总统,并持续引领该国成为全球性别平等标杆。自1980年起,冰岛逐步完善育儿假制度。最初,女性可享受3个月产假及6个月补偿,在家工作的母亲可获在职母亲产假的三分之一。1986年,产假延长至6个月;1998年,父亲获得陪产假权利。2000年,立法进一步将育儿假延长至9个月,父母可共享假期,并享受80%的工资补偿。近日刚刚通过的一项新法律则再次将产假延长,生下双胞胎或三胞胎的父母,或在怀孕期间患上重病的父母,将获得延长产假。在1980年代,政府还实施了“人人上幼儿园”的政策,让2岁到6岁的儿童无条件地在幼儿园得到照顾,妇女们因而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目前,冰岛还是世界上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超过了80%。
育儿假政策对冰岛女性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在推行类似政策时,常因文化观念差异、企业成本顾虑、政策执行难度等因素遭遇阻力。冰岛成功经验中,哪些要素难以被其他国家复制?在映后讨论中,新浪财经就“冰岛模式可否复制”提问。
对此,导演指出,冰岛性别平等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半个世纪持续努力的结果。她提到,冰岛社会相对较小的人口规模和紧密的社区结构,使得社会共识更容易达成,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沟通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冰岛女性自1975年罢工起,便形成了强大的女性组织网络,持续推动性别平等议题的社会讨论与政策落地,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能力,在许多国家难以快速复制。
冰岛在性别平等领域的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除了育儿假、政府补贴的托育体系,在立法层面,冰岛于2018年颁布了《同工同酬律法》,对雇员超过25人的企业实行“同工同酬认证”制度,要求企业通过国家性别平等中心的审核,获得认证,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在2010年通过的《公众有限公司法案》(ActonPublicLimitedCompanies)及《私人有限公司法案》(ActonPrivateLimitedCompanies)的修正案中,纳入了性别配额的规定,要求公司管理阶层以及公众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例至少应有40%。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如果能够充分让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发挥与男性相同的作用,到2025年,全球GDP每年可增加28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