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的儿子回国祭拜,竟然在中山陵附近发现父母的跪像,在即将告别的那一刻,汪文悌含泪说出了一句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5年南京,梅花山脚下,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缓缓行走在略显荒凉的石阶上,他神情沉静,眼角藏着经年累月的风霜,走到山坡一隅,他停了下来,眼前是一对跪像,灰白石质,风雨剥蚀已久,但面部轮廓依旧清晰,这是他的父母,汪精卫和陈璧君。 老人名叫汪文悌,是汪精卫最小的儿子,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极可能最后一次,来到父母曾经生活、也最终埋骨的地方。 他没有立刻跪拜,也没有急于流露情绪,只是静静地站着,注视着眼前的石像,他伸手掏出一块手帕,小心地擦去像面上的尘土,那是多年前遗留的雨痕与灰沙,随着他动作的缓慢,似乎也在一点点清洗内心的积郁。 77年前,他出生在法国,那时汪精卫表面上淡出政坛,实则正策动重返权力中心的计划,年幼时,他并不清楚自己所身处的家庭正处在历史漩涡之中。 回国后,因父亲的地位,他曾一度享受特殊的照料与优渥的教育,但这一切并未能持续太久。战火与动荡很快席卷整个中国,而他所在的家庭也逐渐走向背叛与堕落的边缘。 在抗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看着父亲与日本方面频繁往来,虽年纪尚小,却已能感知这种交往背后所引发的巨大争议,他不明白,为何身为革命元老的父亲,曾经在《民报》上言辞激烈地反清,如今却愿意成为敌对政权的依附。 他试图从家中长辈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答案,却始终无法真正理清那些政治选择的底层动因,对他而言,父亲越来越远,就像是一个不可企及又无法认同的影子。 抗战胜利后,这段影子骤然凝固为罪行的证据,他18岁那年,被带上了审判席,尽管他本人并未直接参与伪政权的运作,但出身与亲缘让他难逃嫌疑,法庭最终以“轻罪”判处他一年零六个月,部分原因是其尚属未成年,又无直接罪证。 这段审判虽然未毁掉他的一生,却在他心中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记,自此以后,他从未涉足政治,选择远赴香港,从事桥梁工程,试图以双手为自己重新构筑一条道路。 几十年间,他隐姓埋名,他将精力倾注于图纸与建模之间,用数字与钢筋对抗那个曾让他几近崩塌的家族背景,他建起的桥梁横跨江河,却始终无法通向内心的平静,直到年事已高,他决定回到这片土地,回到那个曾经将自己推上审判台的国度,不为辩解,只为告别。 他并未直奔梅花山。他首先去了中山陵,站在孙中山塑像前,神情凝重,他没有多言,只在心中默默思索那些被历史改变的人与事。 离开中山陵后,他又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馆内留言簿上写下数行文字,他知道,父亲曾帮助建立的政权间接助长了暴行,这段历史,即使身为后人也无法回避。 最后,他来到了这里,来到了曾是父母墓地的地方,他知道那座曾经矗立于山坡的豪华坟墓早已在抗战胜利不久后被炸毁,连墓碑与棺木也未能幸免,如今仅剩这两座跪像孤零零地面朝东方,成为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警醒。 他没有言语,良久后才低头看了一眼像座前落满灰尘的地面,眼神里没有仇恨,更多的是复杂的悲悯,他知道时代已经翻过那一页,但自己的生命却仍与那一页紧紧相连,就在转身准备离去的那一刻,他停下脚步,回望跪像,说出一句埋藏多年的话:“做错事就应该受惩罚!” 这不是控诉,也非洗白,而是一种迟来的承担,他曾经努力逃离这段历史,但最后仍选择回来,将它面对,他不是替父亲辩护的人,也不是历史的仲裁者,他只是一个经历过审判、远走他乡、终于鼓起勇气回望过去的儿子。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凤凰网《汪精卫——从志士到叛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