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社会风气的良好,与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模范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党内的正气和官风对社会的风气有着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才使得整个社会风清气正、国泰民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党员领导干部们率先垂范,廉洁奉公,秉公用权,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像县委书记焦裕禄,他在兰考县与人民同甘共苦,治理风沙,带领乡亲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直到他患病去世他也没有离开兰考这片土地。 焦裕禄书记这种不畏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感动了整个社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楷模。党员干部的良好党风与政风带动了社会民风,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以国为家的社会局面,人人都在追求高尚的思想品格。 我们现在也有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如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和原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他们都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坚守党的宗旨的优秀代表,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官。他们不为仕途奔波,只为党和人民做事,他们不贪、不沾,清政廉洁爱民如子,是人民心中的好官。 马晓磊和陈行甲两位书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工作的中心是以人民期盼为己任,不唯仕途为人民。只要是人民的需求,他们毫不犹豫和毫不顾忌地去做。只要是对人民有害的事,他们坚决予以抵制。因此,他们在群众中的口碑那是相当的好。 可惜的是,马晓磊这样的典型太少了,而陈行甲这样优秀的县委书记,却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没能坚持到底,选择了辞职转而做起了慈善事业。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真正的好人是不为仕途的,它只求为人民做事。 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方能显其神通。而陈行甲书记一心选择退出,也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社会问题。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条件极大丰富,这其中就隐藏着各种诱惑和挑战。部分官员在糖衣炮弹面前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与焦裕禄、马晓磊、陈行甲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广大群众对清正廉洁官员的渴望和期待。民众希望看到更多像马晓磊这样的干部,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希望官场的生态是清明的,是以民为本的。这也给我们的制度建设和监督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反腐倡廉的机制和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的滋生。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和社会监督工作,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是没有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 相信我们的党会在发展和前进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正视问题,扬长避短,砥砺前行。只要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目标就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