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相传,渤海里有一种鱼,名字叫鳅鱼。这鳅鱼非常巨大,再勇猛的人,也抵不过它尾巴轻轻一摇。 沿海的渔民,在春夏交替的时候,成群结队地来到在庙里,焚香祈 祷,通过掷 卦来预知鳅鱼是否会来,得到了神灵的许可,才会去捕捞。 他们通常会召集数百艘渔船,每艘船上挑选几个熟悉水性、擅长使用镖的人,划着船,准备好铁镖,在铁镖上穿上绳子系在船上。 船上还一定要摆放柳木梆,据说鳅鱼蕞忌 惮的就是柳木。 还会安排几个人,登上高山瞭望。 如果看到海面一百多里之外,凭空出现一个高高的山丘,上面漂浮着白色的浪花,下面映衬着黑色的云层,水势汹涌,隐隐传来潮水的声音,就知道是鳅鱼来了。 他们以敲竹为信号,船上的人就鼓足勇气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鳅鱼摆动着鱼鳍,鼓起鱼鳃,掀起的波浪如山一般,奔腾而来。 它口中喷出水沫,在大白天里,就像下起了倾盆大雨;不仅船上人衣服和头发都湿透了,就连岸上人衣服也都被打湿了。 这时响起众人敲击柳木梆的声音,响彻整个海面。 船上的人齐心协力,快速划动船桨,迎着鳅鱼驶去。 当鳅鱼靠近渔船时,大家一齐放出铁镖,鳅鱼被射中,疼得厉害,迅速卷起身子逃走了。 渔船和渔民们顺着鳅鱼游动产生的水流和那股冲劲,瞬间被卷入波浪之中,船都看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一艘船率先露出船头,紧接着,其他船也一艘艘渐渐冒了出来。 一个渔民擦了擦脸上的水,从水里钻出来,其他渔民也一个接一个地在水中现身。 众人各自把镖绳收回来,拿起铁镖闻一闻。要是闻到有腥味,那就说明射中鳅鱼了。那鳅鱼皮肤一旦受伤,咸水灌进去,就活不成了。 大家稍作休息,这时,又看到鳅鱼游过来了,于是,再次用同样的方法应对。 就这样,三次靠近、三次放镖,鳅鱼终于死了。 渔民们接着用几十枚铁钩钩住鳅鱼的身体,再换上几十艘大船,上千人一起拉着缆绳,把鳅鱼往岸边拖。 拖到岸边一看,好家伙,附着在鳅鱼身上的牡蛎密密麻麻,形成了几十里长的 “大山”,几乎把海口都给堵住了。 百姓们便去采集这些牡蛎。 这时候,就能看清鳅鱼的模样了。它的嘴巴宽达十丈,下巴下面长着胡须,就跟平平的牛尾似的。它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皮,里面是软骨。 渔民们找来一丈多长的杉木,把它的嘴巴撑开,一股刺鼻的腥臊味扑面而来,再看里面,漆黑一片,就像个深不见底的洞。 他们点上大灯,把灯挂在它的下巴上,在它的喉咙里架起云梯,然后从喉门进去割取脂膏。 一百多个人用蒜塞住鼻子,全部钻进它的肚子里,不停地割,足足割了一个多月,才把脂膏割完。 一条鳅鱼能产出十多万斤膏油。这些膏油先送到官府,之后大家再进行瓜分。 鳅鱼的肉,谁都可以割取用来做羹汤,它的脊骨还能做成石臼。 本篇故事源于《咫闻录》,这鳅鱼在现代叫什么鱼?有人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