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用一针一线缝补生活的缺口,用一字一句搭建知识的阶梯,让“妈妈”这个称呼,成为超越血缘的符号。她们被称为“爱心妈妈”。
来自杨陵区邰城实验学校的小学语文老师郑秋莹,就是“爱心妈妈”的一员。她班上有个叫小军的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小军学习基础薄弱,还常与同学发生口角。
于是,郑秋莹走访了解小军的家庭情况后,每天放学后为他提供“一对一”的课业辅导,耐心解答作业中的难点;看到孩子油乎乎的头发,她会打来温水帮他洗头洗脸;小军情绪低落时,她会耐心倾听,及时给予安慰和开导……这些举动如春雨般浸润着孩子的心灵。
在郑秋莹的关爱下,小军发生了很多变化:作业本上的错误少了,成绩有了提升;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发言;曾经凌乱的头发变得整齐利落……看到孙子的变化,小军的爷爷奶奶眼含热泪,握着郑秋莹的手感慨:“多亏了您,孩子才有了这么大的转变!”
这样温暖动人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三秦大地上演。近年来,全省各地涌现出“检察官爱心妈妈”“蓝焰爱心妈妈”“苔花妈妈”“禾苗妈妈”等多支特色服务队。2024年至今,“爱心妈妈”累计开展各类关爱活动2万余场次。
榆林市榆阳区航宇路社区由“爱心妈妈”贺莎莲发起的“爱心妈妈·禾苗课堂”为困境儿童义务辅导功课。如今,“禾苗课堂”的“爱心妈妈”已发展至56人,有教学能手、传媒主播,还有退役军人、运动员等。
其中,一位曾任国家级运动员教练的“爱心妈妈”,用专业的眼光发现了一名“小禾苗”潜在的运动天赋。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曾经躲在角落的孩子,最终站上了全省柔道比赛的冠军领奖台。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的蜕变,还彰显着“爱心妈妈”精准帮扶的力量。
“我希望这个课堂能够帮助更多孩子从‘被守护者’成长为‘追光者’。”6月30日,贺莎莲说。
为了对困境孩子进行系统帮扶,我省还开展了2024—2026年“秦女子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如今,全省已有47059名困境儿童与“爱心妈妈”成功牵手结对。
与此同时,各级妇联组织统筹资源,在城乡社区设立“秦女子禾苗课堂”示范点128个,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成“秦女子禾苗驿站”示范点37个,在图书馆、绘本馆、实体书店等阅读阵地打造“秦女子禾苗书屋”50个。这些以“禾苗”为关键词命名的关爱阵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形成了“课堂+驿站+书屋”的立体服务网络,让妇联组织的关爱保护网不断延伸。
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入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更加广泛地链接社会资源,以实际行动当好留守困境儿童成长的引路人、权益的守护人、未来的筑梦人,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记者杨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