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担架员给前线送炮弹,到阵地时,发现阵地上的干部全牺牲,只剩15名新兵。他说:“我是老兵,我来指挥!” 这名担架员叫王德明。 当时,他背着两箱迫击炮弹,在汉滩川南岸的烂泥里前行。由于路滑,裤子、鞋上全是泥水,每一步都走得都很吃力。 尽管运输条件艰难,但他只有一个念头:把弹药送到前线。 此时的 152.2 高地,战士们正在跟敌人进行生死搏斗。没人想到,这个普通的担架员,即将在这里写下一段传奇。 要讲清这段传奇,还得从王德明主动奔赴战场的那一刻说起。 1950 年 10 月,丹东火车站人潮涌动,全是奔赴前线的战士。 王德明盯着北上的列车,下意识摸向腰间的伤疤。那是淮海战役时,被国民党炮弹片留下的印记,每逢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 作为参加过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的老兵,新中国成立后,他本可以复员回家。可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王德明二话不说撤回退伍申请。 团长劝他:“你旧伤总复发,留在后方安全些。” 王德明答得干脆:“上级指哪我打哪!老百姓需要我上战场,我绝不含糊!” 因为旧伤,他被分到担架队。但他每天坚持擦枪,时刻准备真刀真枪上战场。 第五次战役打响,王德明所在担架队领了硬任务 —— 给 26 军 76 师 227 团 5 连送弹药。 这条补给线被美军称作 “死亡之路”,每天几十次空袭,炸弹像不要钱似的往下砸。 王德明和战友用树枝伪装担架,在枪林弹雨中穿梭。18 天跑了 18 趟,送了 36 箱弹药,还背下 18 个伤员。每一趟,都是拿命在拼。 而第 19 次执行任务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生死恶战。 4 月 22 日傍晚,王德明第 19 次踏上这条路。抵达汉滩川时,他心里一沉 —— 往日密集的枪声没了,高地上一点动静都没有。 他猫着腰摸上阵地,眼前场景让他头皮发麻:战壕里横七竖八躺着战友遗体,连长肚子被炸穿,昏迷前还死死攥着电话。 王德明冲着猫耳洞里缩成一团的 15 个新兵喊道:“都给我站起来!” 这些不到 19 岁的娃娃兵,脸上全是惊恐。他扫了一眼,发现他们抱着枪,在那发愣,很明显,刚刚的那次恶战,让他们是害怕了。 见状,他扯开衣服,露出胸前伤疤,朝大家说道:“我是王德明,淮海战役老兵!听我指挥,咱们一定能守住!” 新兵们听到这话,重新燃起斗志。 面对悬殊的敌我力量,王德明迅速做出了战斗部署。 王德明迅速观察地形,把 15 人分成两组。他让张小刚把捷克式轻机枪架在左边高处,自己带着其他人,抄起铁锹加固战壕。 突然,美军照明弹升空,阵地亮如白昼。王德明看见黑压压的敌人从三个方向包抄过来。 他一声令下:“等近了再打!打!” 手榴弹雨点般砸进敌群,第一波进攻被打退。但他知道,硬仗还在后头。 果不其然,天亮之后,美军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势。 坦克轰隆隆碾过来,步兵密密麻麻跟在后面。王德明指挥战士集中火力打坦克履带,用集束手榴弹炸步兵。 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出,他抄起爆破筒大喊:“跟我上!”15 个人端着刺刀冲上去,和美军拼起白刃战。喊杀声、枪炮声,响成一片。 战斗持续到第三天中午,阵地上只剩 7 个人。 王德明左臂被弹片削伤,可也来不及包扎。他摸了摸干粮袋,只剩半块冻得硬邦邦的高粱饼。 突然,美军炮火停了。 “准备拼了!” 他话音刚落,几百个美军从三面压过来。 王德明把最后 5 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塞给新兵李二蛋:“拉弦,咱们和他们同归于尽!” 就在众人以为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时,转机出现了。 远处传来熟悉的冲锋号声。增援部队到了! 王德明抄起卡宾枪,跳出战壕大喊:“杀啊!” 几个人跟着他冲向敌人。 战后统计,王德明带着 15 个人,10 小时内打退美军 3 次进攻,击毙 104 人。这个战绩,成了志愿军战史上的奇迹。 彭德怀在嘉奖令里写道:“王德明以担架员之身,彰显我军钢铁意志,堪为全军榜样!” 战功赫赫的王德明,面对荣誉却始终保持着朴实的本色。 1953 年 1 月,王德明被授予 “一级战斗英雄” 称号。 记者问他为啥放弃回家,这个山东汉子挠挠头:“我是穷人家出身,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今天?国家需要我,我随时上!” 战争结束后,王德明选择回归平凡生活,但那段峥嵘岁月,始终刻在他心里。 1956 年,满身伤病的王德明回到山东老家。 组织要给他安排干部岗位,他摆摆手拒绝:“我就是个农民,回家种地也能给国家出力。” 往后每天清晨,他都会站在村口,望着东边升起的太阳。那日光,总能让他想起汉滩川畔的战火,想起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王德明依然记挂着国家和人民。 2002 年,80 岁的王德明在睡梦中离世。 临终前,他攥着儿子的手,断断续续说:“记住... 国家不安宁,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