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未来月球基地的每一块砖都来自月球土壤本身,无需从地球运送任何建筑材料——这个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在合肥变成现实。6月30日,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走进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这里研制的“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黑科技,让人类在月球上“就地造房”的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实验室现场,一台由抛物面聚光反射镜和光纤束组成的装置格外醒目。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院高级工程师、“月壤3D打印系统”技术负责人杨洪伦介绍,该系统通过3000倍聚光太阳能将月壤加热至一定温度,熔融后直接成型为月壤砖。
“我们不需要从地球携带任何辅料,真正实现了‘用月球的土,烧月球的砖,建月球的家’。”杨洪伦形象地解释道。更神奇的是,柔性光纤束可自由移动路径,不仅能打砖,还能实现任意形状的月壤构件制造,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
这项技术的突破来之不易。面对月壤导热性差、易开裂等世界性难题,团队创新采用“反射聚光-光纤束传能+粉末床熔覆成型”技术路线,攻克了从能量捕获到成型制造的全链条难题。采访现场,杨洪伦向记者展示月壤砖样品,“这块砖的强度足以支撑月球车行驶,未来还能通过调整矿物配比,生产出隔热、防辐射的特种建材。”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的战略布局中,月壤3D打印系统将与正在建设的地月通信导航网络形成协同效应。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时,中国技术不仅能为航天员“打印”出安全的居住空间,还能构建连接各模块的“月球道路网”。
这一成果背后是强大的科研合力。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行星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领域专家开展联合攻关,仅用三年便完成从原理验证到样机研制。实验室还同步布局月壤熔融电解制氧、水冰提取等技术,形成完整的地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从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本,到如今实现月壤资源就地利用,中国深空探测正在完成一个从“取回”到“利用”的完整闭环。这项技术已入选安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正在催生太空建造新产业。实验室正联合企业筹建产业投资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即将在合肥正式落地,这是中国首个航天领域的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也是落户安徽的第一个国际组织。”深空探测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朝斌表示。截至目前,实验室已与6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为人类深空探测事业贡献安徽智慧和安徽方案。(记者张贤良刘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