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这次被击落的F-16其实是“累死”的!按照乌克兰方面的通报,当天驾驶F-16的乌军飞行员马克西姆·乌斯蒂缅科中校,使用了全部的机载武器,击落了俄军7架无人机后意外坠毁。要知道,乌军这批老旧的F-16,外挂模式最多能携带6枚空空导弹,也就是说到第7架俄军无人机时,乌军飞行员就要改用射程只有1000m的机炮进行拦截! 乌克兰方面想把这次牺牲的飞行员马克西姆中校营造成“孤胆英雄”,但这故事仔细一看,全是乌克兰装备跟不上时代的辛酸。 先说乌军这批 F - 16 的 “硬件底子”。他们接收的 F - 16 大多是美国、荷兰等国淘汰的二手货,不少机型还是上世纪 90 年代生产的老型号。 就拿外挂武器来说,标准 F - 16C/D 型理论上能挂 6 枚空空导弹,而且乌军这些战机经过多年使用,挂载系统早有损耗,实际作战中别说额外加挂更多的防空武器,能挂满 6 枚导弹就不错了。 而俄军近年投入战场的 “柳叶刀” 等无人机,单次集群出动量常达数十架,乌军战机每次升空都得面对 “蜂群式” 攻击。 这次出事的飞行员打下 7 架“小摩托”无人机,前 6 架能用空空导弹解决,第 7 架就得靠机腹的 20 毫米机炮。这门机炮有效射程只有几百米,战机得飞到无人机正前方才能开火。 要知道俄军无人机虽然速度不快,但机动性不差,而且很多携带有爆炸弹头,F - 16 为了瞄准必须降低高度、放慢速度,等于把自己变成活靶子。俄军地面防空火力或者其他无人机完全有机会锁定攻击。 更关键的是,乌军 F - 16 的后勤保障根本跟不上高强度作战。西方援助的战机数量有限,备件库存更是紧张。有消息说,乌军目前能随时出动的 F - 16 不到 20 架,却要负责上千公里战线的防空任务。飞行员每天要执行 2 到 3 次拦截任务,战机维护只能 “见缝插针”。 而俄罗斯那边呢?他们每个月光是天竺葵无人机的月产量就突破了5000架,再搭配上“柳叶刀”、“小摩托”等无人机,乌克兰那边根本没机会休息。 这种情况下,“F - 16的累死”其实是乌军装备体系捉襟见肘的缩影。西方总说援助多给力,但看看实战数据:俄军今年 5 月一次无人机空袭中,单日就出动了 150 架 “柳叶刀”,而乌军同期能调动的 F - 16 架次不足 10 次。靠少量先进战机硬抗饱和攻击,就像拿勺子舀干大海,不超负荷才怪。 而且F - 16 的机炮设计初衷是近距格斗,对付现代无人机本就效率低下,更别说在缺乏电子对抗支援的情况下,贸然贴近目标就是拿战机生命冒险。乌军之前也承认,F - 16 在没有地面雷达引导时,拦截低空无人机的成功率不足 40%。 现在西方还在炒作 “F - 16 改变战局”,但现实是乌军连让战机保持完整作战能力都难。就像这次被击落的战机,与其说是被俄军打下来的,不如说是被超负荷的任务 “拖垮” 的。 当一架本该抢占空中优势任务的战机,被迫用机炮去拦截廉价无人机,本身就说明了这场冲突里装备体系的失衡。或许西方该想想,光送几架旧战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乌军缺的不是某一款武器,而是能支撑持续作战的整个后勤和装备体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