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信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他为祖国“深潜”一生;光明网——“深潜”,融进祖国的江海——追念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 1987年一个阳光煦暖的午后,老妇人曾慎其坐在院中藤椅上歇息。 她戴上老花镜翻阅杂志,其中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吸引了她。 文中虽未署名,却叙述了某位科学家隐姓埋名投身国防的故事。 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描述的经历,老人视线渐渐模糊。 她立刻认出,文中那个无名英雄,正是她三十年杳无音信的三子黄旭华。 黄旭华青年离家,父亲辞世亦未归返,在兄妹眼中已是不孝之人。 母亲了然子女的心思,肃然说道:“三哥的事,得理解体谅。” 子女虽暂压疑虑,心底却结满问团:他究竟在何处?为何杳无音信? 黄旭华曾是广东海丰的医家子弟,受父母济世情怀熏陶,年少便立志行医济人。 七七事变一声炮响改写了海丰少年的人生轨迹。 日机频繁侵袭县城,凄厉警报声中,他不得不携家人奔入山中避难。 高考后黄旭华手握航空、造船两份录取书,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学成后,黄旭华成为潜艇设计专家,参与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猎潜艇的建造,那几年他工作再忙也会抽空回家探亲。 但1958年一纸赴京通知悄然改变一切。 黄旭华轻装赴会却发现会场仅29名全国顶尖潜艇专家出席,更令人惊讶的是,主持会议的竟是聂荣臻元帅。 那时他还不知道这场会面即将开启三十年与世隔绝的征程。 这一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航成功。 伟人在军工会议上发出震彻历史的号召:“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为打破西方核心技术封锁,一项秘密任务刻不容缓。 黄旭华被任命为中国首艘核潜艇总设计师,与同伴们登上一座在地图上没有标示的偏远小岛。 岛上一切皆以编号相称,对外唯一的邮路是伪装成民用船的补运船只。 妻子李世英也被调往北京;1966年,她携一岁幼女上岛团聚,至此黄旭华一家彻底从人间“蒸发”。 这年除夕母亲曾拉着他说:“我与你父渐老,你要常回来。” 而今为国诀别,竟未留片语。 黄旭华在孤岛时常回忆往事,却只能将对双亲的愧疚深埋心中。 不久后父亲中风入院,家人通过“145号”秘密邮箱写信告知。 但这唯一的通道迟缓运转,大半年后黄旭华才收到那封信,而此时父亲已在病榻抱憾而终。 父亲临终未能见儿最后一面加深了家人的误解与怨愤。 研究之路亦步步艰险。 任务下达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没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连结构草图也要从零摸索。 参考资料仅从零星外文期刊中拼凑。 设计陷入泥泞,恰有人从海外带回两款核潜艇儿童玩具模型。 设计组成员反复拆解重组,惊异发现模型设计与他们千辛万苦勾画的蓝图基本吻合! 众人信心大增,三个月后首版设计稿终于完成。 十年磨一剑,1970年中国首艘核潜艇如蛟龙入海。 1974年,它正式列装海军。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第五个核潜艇国家。 这一刻的荣耀属于所有无名英雄,亦冲淡了深埋心底三十年的家国情怀。 任务虽成,黄旭华继续投入深海极限下潜的攻关。 1983年他正式就任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任务紧迫长久不能归家。 妻子李世英只得默默扛起所有家庭重担:地震时孤身搬迁幼女、家中煤气罐独自扛运。 孩子渐渐长大,会调皮地唤偶尔回家的父亲一声“客家人”。 对此黄旭华坦然道:“忠于国,便是至孝。” 1987年,那本印着潜艇的杂志,终于翻过了家人间三十年不解的沉重一页。 当这消息辗转抵达黄旭华,这位科技巨匠流下了思念母亲的热泪。 次年,黄旭华赴南海试验基地时终得绕道返乡。 三十载骨肉别离,当年母亲青丝早已化作暮雪,62岁的儿子也鬓染秋霜。 母子执手泪眼相看,片刻团聚后,老人又轻轻推他去往大海的方向。 1995年,69岁的黄旭华接到弟弟来电:九旬老母跌倒入院。 他星夜兼程赶回病榻边,苍老的母亲低声道出此生最后一句:“孩子,你胖了些。”随即安然离世。 曾有人问黄旭华:“若从头选择,仍愿隐姓埋名三十年吗?” 他的回答平静坚定:“核潜艇承载的是我辈自强之志。只要能为国家成就一事,纵然无名天地,甘愿奉献此生。”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