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得癌症的人,一般都有7个“特质”,你占几个?
图片
62岁的李师傅刚退休没多久,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健康标兵”。他不抽烟、不喝酒,早晚练太极。可最近一段时间他总觉得胸口闷、老咳嗽,有时还带点血丝。
一开始他以为是上火,买点止咳药凑合着吃,拖了快一个月才被儿子强拉去医院。
这一查,就把一家人查懵了。
拿到诊断结果那天,李师傅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坐在门诊外的椅子上发呆,嘴里不断念叨:
“我这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咋就这么倒霉,偏偏是我得了肺癌?邻居老王抽了40年烟还没事……这不就是运气差吗?”
其实,生活中这样看似健康却突然确诊癌症的案例并不罕见。癌症就像一位"隐形杀手",往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悄然来袭。
那么,这背后究竟运气问题,还是存在某种必然呢?
癌症与运气挂钩的说法,源自于一篇发布在《科学》期刊上关于癌症的研究解读。
研究者把31种人体组织里干细胞终生分裂的次数,和该组织的癌症发生率做了统计建模,发现干细胞分裂越频繁,DNA复制过程中出错(发生随机突变)的机会就越高。而这二者的相关系数约为0.65——也就是约有2/3的癌症发病率可以用“干细胞分裂时随机出现的基因突变”来解释。
这听起来像是在说: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被抽中为“癌选之子”。
而正是这一“随机性”,让部分媒体以“得癌是运气差”为标题大肆传播,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
对此,研究团队也特意澄清:模型中的分裂次数与突变率,虽能预测组织层面的风险趋势,但不能直接套用在每个人身上。
我们的身体有多重“保卫系统”,当发现DNA复制错误时,正常人体细胞的修复机制能及时纠正,免疫系统也会发现并清除异常细胞。
只有当这些防线失效,突变才可能演变为癌症。
再说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外界因素对癌症的影响也很关键,比如环境暴露(如紫外线和烟草)、遗传易感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推高得癌风险。
与其将“得癌”全归咎于纯粹的“运气”,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已知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以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监控能力,降低癌症的发生率。
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防癌?《BMC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2023年11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一项基于UK Biobank 数据库94778名参与者的研究分析发现:坚持7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WCRF/AICR)推荐的“好习惯”,可以大幅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研究还发现,每多遵循一项,所有癌症风险降低7%,其余癌症风险降低如下:
那么具体是哪些“好习惯”,普通人又可以怎么做?我们一一来看: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肥胖会诱发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助长癌细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曾明确指出,超重或肥胖与13种癌症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成年人应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9kg/m²以平衡体重与健康的风险。
但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量减少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并非单纯脂肪堆积,所以BMI范围可适当放宽,这也有利于降低他们慢病、骨折等风险,同时避免因体重过低导致的营养不良。
此外,男性腰围和体脂率也要关注:
大家可每周称一次体重,用手机或纸质表格记录变化,及时发现波动。
同时减少高热量零食摄入,用酸奶+坚果代替薯片、糖果。主食也要控量,碗里淀粉类食物最好只占一半,另外一半留给蔬菜和蛋白质。
运动绝不是折磨自己,而是一份“有苦有甜”的回报。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血糖和胰岛素更稳定,身体免疫力更强,肠道也更“通畅”,肺活量和呼吸功能也会改善。
《国际行为营养与体育活动杂志》也曾发布过一篇对5万人生活习惯与癌症风险的研究,发现体力活动水平越高的人,出现癌症的风险越低。可见运动对癌症的防御真的有用!
据WCRF/AICR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可拆成5次,每次30分钟。
外加2次力量训练(深蹲、俯卧撑、哑铃等),每次做2–3组,每组10–15次。
如果没时间,也可以在上下班时多走路或骑车、用楼梯代替电梯或多做家务劳动。
植物性食物里的膳食纤维就像“扫帚”,能把肠道里的“垃圾”清理干净。而其中的抗氧化成分(维生素C、类黄酮等)又像“修复工”,能修补DNA上的微小损伤,常吃可以巩固免疫力。
每日应摄入全谷物200-300g(至少占主食的一半)、蔬菜300-500g(深色占半)、水果200-350g、豆类20-25g。
市面上的快餐、薯片、速食面这些超加工食品,往往高油高糖,还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和丙烯酰胺等“隐形”致癌物,尽量少吃。
要想解馋又不伤身体,可以选择自制小零食,如酸奶水果杯,烤制坚果等。
平时做菜也尽量坚持“食材+简单调料”原则,多用蒸、煮、烤,少炸、少勾芡,越简单越健康。
红肉(牛肉、猪肉)和加工肉(香肠、培根、火腿)里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吃多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伤害,增加癌症风险。
每周红肉总量控制在500g以下(生重),平时可用鸡肉、鱼肉或植物蛋白(豆制品)代替一部分红肉。
至于加工肉,九叔建议干脆“零摄入”,若实在嘴馋,也尽量缩减到每周不超过1–2次。
含糖饮料喝多了不仅容易发胖,还会让身体对胰岛素“迟钝”,进而增加癌症风险。
所以尽量用白开水、无糖茶替代,如果觉得口味太淡,不妨往水里扔几片柠檬或薄荷叶,既解渴又提神。
酒精是致癌物中的“老熟人”了,CUP Global的研究表明,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所以一直劝告大家“非必要不喝酒”!
如果真的不得不喝,也要把摄入量降到最低。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习惯改变或许并不容易,但只要你肯从今天开始,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就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第一道防癌防线,减少“厄运”降临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