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6月24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脱贫人口稳岗增收难题,创新推出政策、培训、服务“三环联动”模式,全方位提升脱贫人口就业质量,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截至5月底,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达到13399人,较衔接初期同期增长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32%。我市分类帮扶促增收案例在《人民日报》刊发,产业就业帮扶做法在农业农村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简报》刊发,效果良好,影响深远。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三级调研员田俊杰回答记者提问
紧扣政策扶持环,筑牢就业保障根基。
定制政策解难题。针对劳动能力差异,量身定制滨州市脱贫人口分类“促就业稳增收”攻坚行动方案,涵盖7大方面24条精准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在促进就业的同时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宣传政策扩就业。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支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发展特色产业,优先安排重点帮扶产业项目,目前已培育省级乡村工匠27人,带动脱贫就业人口162名。同时,通过技能兴农带农,打造市级劳务品牌15家,其中省级1家,带动千余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落实政策稳保障。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3163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岗增收;利用帮扶产业收益开发补充性公益岗位,进一步安置脱贫人口335名;发放“富民生产贷”6000万元,带动1200人实现增收;1306人次中、高职院校学生享受“雨露计划”补助198万元。
紧扣技能培训环,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精准对接需求。组织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深入脱贫户家中,全面了解脱贫人口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建立详细的培训需求台账。召开强化脱贫人口务工增收工作专题会2次,根据市场需求和脱贫人口实际情况,确定“四个一”工作法,依托全国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强化务工信息监测录入,每月开展数据分析,建立“月通报”制度,动态分析务工规模与质量,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施策有的放矢。
创新培训方式。针对脱贫人口技能短板,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通过“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实现技能提升与岗位对接无缝衔接。
强化服务保障。在需求端,通过入户走访、设立求职登记站等方式,全面摸排脱贫人口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培训意向、岗位需求等基础信息;在供给端,招工信息下沉至基层工作交流群、村务公开栏,实现供需两端高效匹配,确保脱贫人口“求职有门,就业有路”。今年以来,摸排脱贫人口务工需求2053人次,实现就业721人次。
紧扣就业服务环,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聚焦就近就业。开展“揭榜挂帅”活动,促进“近岗赋能助力增收”专项行动,深入挖掘各地县情镇情,形成就近就业务工服务场所368个。
聚焦劳务输出。通过整合全市劳务公司、劳务工作站等资源,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高效劳务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宽稳岗扩就业渠道,提升了脱贫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聚焦平台带动就业。全市110家创业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607人。328家社区微工厂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就业新场景,实现“小工厂撬动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