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背景
近日,央视网报道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案件:外甥理发后,酒后驾车的舅舅发生车祸去世。舅妈因此控告外甥“故意杀人”并要求高额赔偿,其理由则是“正月剃头死舅舅”。然而,当地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民间习俗不能作为要求赔偿的依据,法院最终驳回了舅妈的诉讼请求。
02.事件经过
据报道,这起案件发生在正月初二。外甥刘兵因发型过于邋遢而遭到舅舅的批评,引发了争吵。刘兵随后前往理发店理发,并在修剪发型后参加了朋友的聚会。然而,第二天舅舅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不幸去世。舅妈悲痛万分,坚信是外甥理发引来了这场灾难,因此将外甥告上了法庭,并要求高达100万的赔偿。
在舅舅的丧事办理完成后,舅妈曾请教一位名为“大仙”的人。这位“大仙”声称刘兵明知当地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习俗,但仍然去理发,导致舅舅不能安息,晚上喝酒后醉得更快,最终发生了车祸,间接构成故意杀人。
舅妈曾想过报警来控诉刘兵间接故意杀人,但未能如愿。随后,她毅然决定将刘兵告上法庭,要求他为民事侵权行为赔偿高达100万的金额。
03.来自法院的公平判决
然而,当地法院经审理后认定,事故原因是舅舅酒后驾车,与刘兵理发无关。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酒后驾车为违法行为,舅舅应自行承担后果。而舅妈所提到的“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迷信观念,在法律上无法成为要求赔偿的依据。
法院明确指出,赔偿必须建立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之上。舅妈若要外甥赔偿,则需要拿出确凿的证据,以证明外甥的理发行为与舅舅的车祸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证据显然是难以寻找提供出来的。
最终,法院判决舅妈的赔偿要求不能成立。这个案件不仅揭示了迷信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凸显了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
04.历史来源:
“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一民俗源自清廷颁布的“剃发令”,旨在巩固满清政权统治。清廷规定全国官民必须在十天内剃发,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然而,汉人认为剃发是对尊严的侮辱,因此选择在正月不剃头,以此表达对明朝故国旧君的思念,形成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俗。
《掖县志·卷二·风俗》中解释称:“据乡老们所说,前清在顺治四年正月开始实施剃发诏令,明朝的体制一改变,民间因为剃发而思念旧君,称之为‘思旧’。由于习俗传承已久,误将其称作‘死舅’。”实际上,“剃发令”是在顺治二年六月颁布的,清军刚入关,为巩固满清政权统治,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此令。
剃发令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一方面,清朝视老百姓愿意剃发表现为归顺朝廷的标志,并且声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另一方面,汉族百姓将留发视为尊严的象征,高呼:“宁愿成为束发鬼,也不做剃发的人!”反抗者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剃发令最终还是成功了。在此背景下,汉族人对剃发的反抗没有停止,形式转变为“正月不剃头”,以怀念传统,表达对明朝的思念。因谐音关系,逐渐演变为“正月剃头死舅舅”。
05.长期流传原因:
尽管"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一民俗观念荒诞不经,却历经数百年而长盛不衰。其深入人心之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民俗具有浓厚的历史痕迹。剃发令的推行不仅仅是统一汉人形象的举措,更是满清政权入关后对抗意识的剥夺。剃发令引发了汉人百姓强烈的反抗,并付出了巨大代价。这种历史背景使得“正月不剃头”成为了反抗与思旧的象征,被人们代代相传。
其次,谐音的运用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由于百姓不敢直接对抗清廷,因此他们选择了以谐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将“思旧”与“死舅”谐音,将对明朝故国旧君的思念与对剃发的反抗连接在一起,创造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再次,这一民俗缅怀了传统价值观。汉族几千年来都有不剃头的传统,这是一种尊重自己身体发肤,孝敬父母的表现。因此,百姓选择在正月不剃头也是在缅怀传统价值观的同时,对历史进行了思考。
最后,这一民俗也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虽然“正月剃头死舅舅”在文字上看似荒诞可笑,但它恰恰因为荒诞可笑而给人带来一丝娱乐感。人们在正月互相开玩笑,取乐于其中,使这一民俗在社会中流传下来。
06.总结
总而言之,“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一民俗源自清廷的剃发令,但却能流传了几百年而不衰。这主要得益于其有着浓厚的历史痕迹、谐音的运用、对传统价值观的缅怀以及娱乐性质,这些因素使得这一民俗深入人心,难以改变。无论其是否荒谬,我们应该用平常心对待,同时也要尊重并传承传统文化。
这起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让人们进一步思考民俗中是否存在科学根据并且能够成为法律依据的问题。法院的判决表明,迷信观念不能影响法律的裁决,法律只能依据事实和证据来做出公正的判断。这也提醒我们,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应以科学和法律为准绳,而不是盲从迷信观念。
参考来源:央视网:外甥正月初二理发 当晚舅舅遭车祸去世 舅妈控告:故意杀人赔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