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就像大自然诗意的语言。春花初绽时,宛如少女羞涩的笑颜;花瓣轻展处,又似彩绸舞动,带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不过等到一阵狂风暴雨袭来,绚烂的花瓣便开始纷纷飘落,显得如此凄美,令人唏嘘不已。
花开是生命的开始,让人深感欣喜;花落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新生的铺垫。不必为花谢感伤,因为凋零的花瓣终将化作春泥,孕育下一次的芬芳。下面分享两首《惜花》,于鹄的佳作充满温情,胡宿的名篇饱含理趣。

惜花 (一)
唐 · 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于鹄,大约生活在唐代宗年间。他曾久居长安,应举却未中第,后来隐居汉阳。于鹄的诗歌清新自然,题材多涉及隐逸生活、禅心道风,其传世之作《巴女谣》、《江南曲》等,具有独特魅力,展现出诗人的非凡才华。

开篇略带遗憾,夜幕降临,花儿即将凋零殆尽,诗人此时方才开始怜惜那剩下的两三枝花朵。其实这正是生活中的常态,唯有感觉到美好即将消逝之时,人们才会珍惜和挽留。这种后知后觉的情感,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也很容易引发共鸣。
诗人次日很早便起床,然后细心地寻觅花朵稀疏之处,就连闲眠之时,他还记着花朵飘落的时刻。作者通过"早起、闲眠"等动作,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对花朵的关注与不舍,看似有些偏执,却体现了其内心的一份眷恋。

颈联将目光聚焦于细节,花蕊焦枯,蜜蜂散去;花蒂折断,蝴蝶徘徊。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出花朵凋零的凄凉景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繁花曾经的美丽,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
诗人最后攀着花枝,期待明年再次相会。虽然花儿凋零了,但诗人相信明年它们会再次绽放。"殷勤别"三字,展现出诗人仿佛正与一位老友告别,场面充满了温情。
于鹄的这首诗通过对惜花过程的细致描写,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之情融入其中。花开自有花落,只有懂得珍惜,心怀希望,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延续。

惜花 (二)
北宋 · 胡宿
试步向栏干,奇花正好看。
乾坤增著力,风雨莫无端。
彩笔题诗易,金刀下剪难。
十分方吐半,犹喜夜来寒。
胡宿,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历任扬子尉、湖州知州等职。胡宿年轻时就志向远大,入仕后正直敢谏,居安思危,他的很多主张被朝廷采纳后,很快就能见到成效。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花开盛景的珍视与担忧,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诗人信步移至栏杆旁边,忽然被眼前奇花盛放的景象打动。"试步" 二字,透出了作者与美好邂逅的偶然,仿佛是命运的指引,让他欣赏到花开的绚烂;"正好看" 三字,则以口语化的表达,写出花朵恰好处于最动人的状态,既非含苞待放的羞涩,亦非凋零将尽的衰颓,而是一种饱满、却未透支的极致美好。
颔联表达出对自然力量的祈求,诗人仿佛在与天地对话,希望乾坤能 "著力" 守护这短暂的美好,又祈求风雨不要无端降临、破坏花期。"莫无端" 三字,则以近乎撒娇的语气,写出对风雨无常的担忧。诗人明知风雨终会来临,却仍要徒劳地祈求时光停留。

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彩笔题诗" 是文人的风雅举动,面对美景赋诗作词本是易事。"金刀" 二字,象征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即便为了修剪枝叶,诗人也舍不得挥动剪刀。"易" 与 "难" 的反差,表达了作者文人的敬畏之意,说明真正的热爱不是占有或改造,而是保持其天然的姿态。
结尾抒情,花开一半,诗人却因昨夜的寒意而暗自欣喜。低温延缓了花开的速度,让这份美好得以稍作停留,足见才子对花开过程的珍视,远胜于对极致盛放的追求。诗人宁可天气寒冷,也要让花期延长,这种略带偏执的喜爱,正是深情的自然流露。
胡宿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惜花主题从单纯的伤春悲秋中剥离,注入了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作者告诉世人,美好的时刻不在巅峰而在过程,守护比占有更需要勇气,遗憾与期待总是并存,世间从来就没有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