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关于胃病的一些认识与思考1. 现代社会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与古人差异显著,脾胃

关于胃病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1. 现代社会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与古人差异显著,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亦随之演变,呈现新的特点。

2. 临床观察表明,古代常见的单纯脾胃虚弱、虚寒证比例下降,而虚实夹杂、热证(如肝胃郁热、湿热中阻)成为脾胃病主流。

3. 以慢性胃炎为例,其现代主因涵盖四大类:饮食失节(如暴饮暴食、嗜食辛辣肥甘、节食减肥)

劳逸失度(熬夜、久坐少动)

情志失调(焦虑抑郁、压力过大致肝胃不和)

寒温失宜(贪凉饮冷、空调环境伤阳)。

4. 该病病机以肝胃失和、湿热或痰热壅滞、气机升降失常、血络不和为核心:肝胃失和可因胃病及肝(胃滞致肝郁)或肝病犯胃(情绪不畅致肝木乘土),前者治以和胃兼疏肝,后者侧重疏肝和胃。

5. 湿热或痰热壅滞多由气郁化热(肝郁久则化火)、饮食不节(酿生湿热)或误用辛燥药物(耗阴助热)引发,临床可见胃脘灼痛、口苦苔黄、大便黏滞等症。

6. 气机升降失常贯穿病程始终,脾升清不足则清气下陷(如便溏、乏力),胃降浊失司则浊气上逆(如嗳气、反酸),《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即为此理。

7. 血络不和(瘀血阻滞)常因久痛入络(慢性病程)、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湿热灼络(热伤血分)所致,表现为胃脘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等。

8. 胃腑以通降为顺为生理特性,失降则纳化失司,易致气滞(胀闷)、血瘀(刺痛)、痰热(灼痛)互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胃气息息下行,饮食方能消化”,凸显通降对胃腑的重要性。

9. 脾胃虚寒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口干舌红)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服寒凉药者。

10. 现代脾胃病辨治需紧扣“通降胃气、调和肝脾、清化湿热、活血通络”核心法则,同时兼顾体质差异。